杜甫(公元712年至公元770年),字子美,生于鞏縣東瑤灣村。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聰慧少年落筆成文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宦”之家,遠祖杜預是西晉著名的大將,祖父杜審言是初唐的大詩人,父親杜閑曾為州司馬。杜甫信奉儒家,對佛、道兩教也多有研究。
杜甫出身官宦世家,母親是唐代士族門第最高的清河崔氏,故出生后就享有不納稅、不當兵的特權(quán)。他四歲時母親因病去世,父親在外為官,被寄養(yǎng)在二姑母家中。
二姑母知書達理,視杜甫如己出,將其悉心撫養(yǎng)長大,并教他讀書。他七歲能作詩,十四五歲時,在洛陽已詩名大震。此時鄭州刺史崔尚稱贊杜甫寫的賦可與漢代楊雄的作品比肩。后來,他去長安求仕,獻《三大禮賦》,唐玄宗對這幾篇賦感到驚奇。為此,杜甫被提拔為河西尉,但未到職,后來改為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
開元盛世漫游南北
杜甫在三十四歲前,一直生活在開元盛世。這是個最開放、最富庶的時代。他在公元764年在成都寫的《憶昔二首》可作證明:“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wán)魯縞(gǎo)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如此安定和富庶的環(huán)境,使杜甫得以在二十歲時出游,南至吳越,北至齊魯。他漫游山東時,著有《望岳》:“岱宗夫何如,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詩篇氣魄宏偉,筆力雄健,充分顯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創(chuàng)作才華。
他二十四歲時曾回洛陽一次,為的是參加鄉(xiāng)員進士考試,不幸落榜。但他依舊游歷洛陽的山川名勝,寫有《游龍門奉先寺》。
杜甫三十歲時回洛陽做了兩件大事:一是娶妻楊氏;二是在偃師首陽山的土婁村修建一住處,名曰陸渾山莊。
困頓潦倒心系洛陽
天寶六年,唐玄宗詔令天下“通一藝者”應試,三十四歲的杜甫離洛赴試。但奸相李林甫竟胡作非為,謊稱“野無遺賢”,無一人被錄取。此時,唐玄宗已寵幸楊玉環(huán),不理國政,貧富差距迅速拉開,“安史之亂”也即將爆發(fā)。杜甫寫詩云:“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唐朝人想當官,也要托關(guān)系、走后門,杜甫自然也不例外,只是偶爾將《三大禮賦》獻給皇帝,才得到一個看兵庫的小官。杜甫為此寫詩感嘆:“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但這些才華已不被看中,只能過朝不保夕、窮困潦倒的生活。
“安史之亂”爆發(fā),叛軍很快占領了洛陽和潼關(guān)。此前杜甫曾去看望遷居的妻子和孩子。此時,皇帝仍然荒淫怠政,杜甫寫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詩句,到家后看到兒子已餓死,悲傷不已;亻L安后不久,唐玄宗外逃,杜甫被叛軍拘捕八個月,其間寫出《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公元739年,杜甫最后一次到洛陽,目睹百姓家破人亡的慘劇,滿懷憤怒地寫下《三吏》《三別》,成為那時的真實寫照。
杜甫雖此后未再回洛陽,但心系洛陽的情懷絲毫未減。公元763年,他聽到官軍收復河南河北的消息,欣喜若狂,提筆寫出《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思鄉(xiāng)之情的描寫,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