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鳴 相國寺書場的“活靈棚”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6/9/5 9:18:09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清末民初的相國寺書場名冠中州、蜚聲南北,吸引了無數(shù)聽眾前往現(xiàn)場享受藝術之美。那個時候,道情和墜子更是千姿百態(tài)、鮮艷奪目。雷鳴是家喻戶曉的一個人物,他開始主攻道情,后改墜子。
說起道情,咱先簡單介紹一下這門曲藝。道情是用漁鼓和簡板伴奏,原為道士演唱的關于道教故事的曲子,后來用一般民間故事做題材。它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觀內(nèi)所唱的經(jīng)韻,又稱道歌,多以唱為主、說為輔。清末民初,雷鳴在相國寺演唱道情數(shù)第一。雷鳴是陳留縣崔樓村人,大約生于1891年,在家排行第二,人稱“雷老二”。他自幼在家鄉(xiāng)學唱道情,民國初年進入開封城開始賣藝。當時河南墜子已經(jīng)崛起,可是雷鳴依靠漁鼓、簡板加上一副銅喉演唱道情,粉絲依舊很多。
雷鳴被人津津樂道的是他以個人之力打敗“義成班”的故事。民國初年開封有“義成”“公義”“天興”三大戲班,其中“義成”最佳,開封人稱為“老義成班”,在省內(nèi)外赫赫有名。話說有一年曲興集附近有三天廟會,當?shù)卣?ldquo;義成班”去唱三天大戲。雷鳴也帶著家伙趕會,看著有些小巫見大巫,小曲怎么能敵大戲?舊俗是大戲住戲小曲才可以開始,按江湖規(guī)矩是互不撞車,各走各路。廟會第二天人比較多,午戲剛過,雷鳴到戲班去借凳子一條,遭到不懂江湖規(guī)矩的人的拒絕。雷鳴有些氣不過,于是就到他處借來凳子,在遠離戲臺百十步的地方扎好場子,拍動漁鼓,打起簡板,閑言道罷,相繼開書。這時看了一上午戲的百姓有些疲憊,但是一聽到雷鳴的道情開唱,立馬來了精神。大家都喜歡聽雷鳴的演唱,結果下午戲班該開演了,人還沒有散去。“義成班”大敲鬧臺鑼鼓,觀眾聽道情聽得入迷了,哪管外面鑼鼓聲?班主細問原委才得知戲班有人不肯借凳子得罪了雷鳴,如果下午開戲沒人看豈不丟人現(xiàn)眼,于是班主擠到雷鳴前向他賠禮道歉,雷鳴這才煞書。
雷鳴在相國寺書場最著名的唱段是《李天保吊孝》,該書又名《哭靈棚》,他每唱《哭靈棚》必是滿棚滿座,聽眾百聽不厭,江湖人送“活靈棚”。
有一次他在相國寺演出,有兩個老太太是他的鐵桿粉絲,這次兩人想換換節(jié)目看其他藝人的表演。一個說今個兒咱不能再聽《李天保吊孝》了,雷先(當時尊稱)唱吊孝,聽了光哭。另一個說,大姐,咱今天改個棚子也行。兩人走在相國寺內(nèi),正巧路過雷鳴的書棚,只聽得雷鳴正在里面唱李天保的戲。兩個老太太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傾聽起來,再也挪不動小腳了。一個說,大姐,今兒個咱再聽一天雷先的《哭靈棚》吧。兩人也不想著改棚了,徑直進去欣賞雷鳴的道情去了。
雷鳴的道情雖說有強大的吸引力,但是在時代的變革下,隨著河南墜子的崛起,他也不得不去思考怎么迎合時代的發(fā)展。當雷鳴改唱墜子的時候,又遭到了鼓兒詞藝人王老二的指責,他列出兩個理由,一是說雷鳴侵犯了弦子業(yè)的權益,二是立著唱的藝人不應任意改為坐著唱。雙方爭執(zhí)不下,經(jīng)人說和,喝茶拆洗此事,雷鳴不得不放下單鼓,拉起了墜子。
(作者:劉海永 責任編輯:12301-4)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