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jié)以月圓為標志,是寄寓著中華兒女闔家團圓夢想的節(jié)日。事實上,正是在北宋時期,中秋節(jié)開始作為正式的節(jié)日登上歷史舞臺,并最先在東京盛行開來,隨后風靡全國?梢哉f,中秋節(jié)與古城開封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有著許多不得不說的傳說故事……
中秋節(jié)起源于北宋東京
與我國其他傳統(tǒng)節(jié)日一樣,中秋節(jié)也是慢慢約定俗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拜月的禮制,《周禮》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后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jié),對著天上又圓又亮的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這種習俗后來流傳到了民間。
9月14日,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中心副教授、民俗學博士彭恒禮在接受采訪時告訴記者,“中秋”一詞最早的含義有兩個:一是指農(nóng)歷八月,秋季包括農(nóng)歷七月、八月、九月,八月正好位于秋季之中;二是指農(nóng)歷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過半的時候,故名中秋。宋之前的中秋主要指的是前一個意思,宋以后才逐漸形成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
中秋節(jié)的起源很多,但是明文規(guī)定中秋節(jié)為節(jié)日是在北宋太宗年間。當時,宋太宗趙光義在京城東京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jié),取意于三秋的正中,屆時萬民同慶,舉國同喜。彭恒禮說,中秋節(jié)成為正式的節(jié)日,和北宋在京城東京舉行的科舉考試有關。當時,北宋非常重視開科取士,3年一次的秋闈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舉行。于是,佳節(jié)和桂冠結合在一起,人們就把應試高中者譽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就要隆重慶賀!端问·太宗紀》中說:“以八月十五為中秋節(jié)。”從此,中秋節(jié)開始作為正式的節(jié)日,最先在京城盛行開來,其后風靡全國。至明清時,中秋節(jié)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
人們常用“花好月圓”這個成語形容中秋佳節(jié),寓意美好和團圓。很多人都以為“花好月圓”中的“花”指的是牡丹花,但事實并非如此。對于中秋節(jié)頗有研究的花好月圓酒店董事長王月飛告訴記者,“花好月圓”源于《行香子》這首宋詞,作者是晁端禮。這首詞寫道:“別恨綿綿。屈指三年。再相逢、情分依然。君初霜鬢,我已華顛。況其間有,多少恨,不堪言。小庭幽檻,菊蕊闌斑。近清宵、月已嬋娟。莫思身外,且斗樽前。愿花長好,人長健,月長圓。”這首詞中的“月”指的便是中秋之月,而詞中的“菊蕊闌斑”也證明“花好月圓”的“花”指的是菊花。
今年3月4日晚,在央視一套播出的《中國詩詞大會》第四期節(jié)目中“中秋節(jié)在北宋成為正式節(jié)日”還被作為一道考校場上選手的重要試題。而中秋節(jié)起源于北宋東京這一結論也得到點評嘉賓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酈波以及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立群等人的認可。
中秋文化扎根開封
彭恒禮認為,東京(今開封)作為北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中秋習俗在當時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后來的中秋文化也是在此基礎上不斷深化與發(fā)展的,在傳承宋文化精髓的同時不斷創(chuàng)新與完善。
北宋時,中秋節(jié)京城有許多習俗。彭恒禮介紹說,《東京夢華錄》對當時京城的中秋節(jié)作了生動詳盡的描述,“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弦重鼎沸,近內(nèi)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云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于通曉”。當時的東京城,中秋之夜,月亮一升起來,人們爬山登樓爭睹明月,然后家家戶戶開始拜月,供品以月餅為主,還有瓜果等。東京人不論窮富老幼,都要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神的保佑。由于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穿著上“皆以成人之服飾之”,希望“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拜月后,人們開始吃月餅、賞月。對開封飲食文化頗為了解的王月飛告訴記者,《燕京歲時記·月餅》曾提到,“至供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蟾蜍之形,有拜祭事畢而食者”,這就證明宋代中秋節(jié)有吃月餅的習俗,并一直沿襲至今。當時,北宋皇宮里吃的是宮餅,民間吃的是小餅、月團,這些特制的餅類又被稱為“荷葉”“金花”“芙蓉”等,制作方法非常精巧,是月餅的前身。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有詩曰:“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油酥,飴就是糖,味道甜脆香美。后來,人們制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還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餅面上的圖案,起初先畫在紙上,再粘貼在餅面上,后來則直接用模子壓制。
中秋習俗 至今傳承
民俗學家陳雨門曾在他的文章《汴京節(jié)令摭陳》中記載了清末民國初年開封人過中秋節(jié)的情景:從農(nóng)歷七月十五起,開封著名的“稻香村”“野荸薺”“五美”“五福”“包耀記”“晉陽豫”等糕點店及南貨店,已將各色月餅提前出售。店家將重5公斤如磨盤大的月餅作為樣品,置于鋪面柜臺的正中,用以招徠顧客。每到中秋節(jié)這一天,商賈停業(yè)、百工休假,官吏市民衣冠賀節(jié),家家改善生活。街市除出售各種水果外,照例有鮮毛豆角上市,價格昂貴于平時數(shù)倍。此品相傳為拜月時專為月宮玉兔所設的供品,缺此則大不敬。入夜,當月亮初升,家家院內(nèi)設一小桌,上陳蘋果、柿子、石榴、棗、梨,必須五種,稱之為“五色果供”;中置儲藏多日的西瓜一個,瓜前豎立一個月餅,兩旁各擺熟毛豆角一盤。
王月飛說,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中秋節(jié)開封人拜月的習俗還是沿襲清代舊例,沒有太大的變化。由于月亮屬陰,拜月多由家中年老的女主人主祭,婦女兒童先拜月。開封素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主婦焚香焚紙馬,叩首拜祭,常常等月亮升至中天才散。新中國成立后,拜月的儀式逐漸消失,但中秋節(jié)全家團圓、共賞明月、同吃月餅的習俗卻始終傳承下來。近年來,每年中秋節(jié),在花好月圓酒店訂團圓家宴的市民也有不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市民更傾向于到酒店吃中秋團圓飯,但是中秋節(jié)開封人合家歡聚、品嘗月餅的傳統(tǒng)卻一直在延續(xù)著。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