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上流傳的傳國玉璽圖案(之一) (資料圖片)
1 秦始皇琢玉為傳國信物,命名“天子璽”
作為國之重寶,傳國玉璽的分量,通常只有九鼎能夠與之相提并論。它是正統(tǒng)皇權的象征,在上百位帝王的手中流傳了1000多年。奇怪的是,直到今天人們都很難說清它的樣子。
怎么想都覺得有點兒不應該。
確實,關于傳國玉璽,有太多的不解之謎,而一些謎團在秦始皇的時候就存在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統(tǒng)一中國的大業(yè),自稱始皇帝,打算將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他讓玉工精心雕琢了一枚皇帝玉璽,命名“天子璽”,作為傳國信物。玉璽上的銘文,是丞相李斯書寫的“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
因李斯在《諫逐客書》中說“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所以很多人認為,秦始皇命人雕琢“天子璽”,用的就是價值連城的和氏璧。
五代時,杜光庭在《錄異記》中也說,和氏璧“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秦始皇將其“琢為受命之璽,李斯小篆其文,歷世傳之”。
不過,這枚玉璽只用了兩年,就因一次意外而有了傳奇色彩。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至洞庭湖時,在湖上遭遇疾風惡浪。眼看龍舟就要傾覆,他急忙將玉璽拋到湖中,祈求神靈庇佑。湖面很快平靜下來,玉璽卻再也找不到了。
八年后,秦始皇出行至華陰。有人持玉璽站在道中,對秦始皇的侍從說:“請將玉璽還給祖龍(指秦始皇)。”這人說完就不見了,玉璽又回到了秦始皇的手中。
聽上去是不是很神奇?關于傳國玉璽的諸多謎團,在這里已經(jīng)埋下伏筆:丟失玉璽的八年間,秦始皇以什么號令天下?這失而復得的玉璽,是原件還是仿品?
在后世關于傳國玉璽的記載中,有些稱其為藍田玉所制,銘文也有不同版本。也許,在丟失了用和氏璧雕琢而成的玉璽后,秦始皇又命人用藍田玉另刻了一枚,也未可知。
2 漢傳國璽曾引各方爭奪,在洛陽失蹤
秦始皇去世后,“天子璽”先傳秦二世胡亥,再傳秦王子嬰。公元前207年冬,劉邦入咸陽,子嬰跪獻玉璽,宣告秦亡。
建立西漢王朝,先是定都洛陽,后遷往關中,秦王子嬰所獻玉璽一直與之相隨,被稱為漢傳國璽。由于象征正統(tǒng)皇權,傳國玉璽的命運早已注定,那就是要隨著王朝的更迭而浮沉。
比如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位,要代漢而建立新朝。當時皇帝幼弱,傳國玉璽由太后王政君保管。她見王莽派人前來索要傳國玉璽,怒不可遏,狠狠地將傳國玉璽摔到地上。這一摔不要緊,傳國玉璽有一個角破損了。王莽見狀,急忙找來工匠,用黃金將玉璽的缺角補上,相傳“金鑲玉”的說法就是由此而來的。
不久王莽兵敗被殺,傳國玉璽幾經(jīng)輾轉,為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所得。公元25年,這位“真命天子”定都洛陽,大興儒學,使東漢成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傳國玉璽也在洛陽度過了一段較為平靜的歲月。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