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皿。“漏卮”,有漏洞的酒器,本文用的是其比喻義,是說王肅喜歡喝茶,他就像一個有漏洞的茶壺,怎么盛都盛不滿。
王肅,北魏尚書令,學(xué)識淵博,曾做過南齊的秘書丞,太和十八年背叛南齊歸順北魏。當時北魏孝文帝正在營建新都洛陽,很多典章制度都需要制定,王肅提出了許多合理化建議,深得孝文帝器重。
王肅在治國理政方面多有貢獻,但今天咱們不講這些,只就“漏卮”的話題,講一些他的逸事。
王肅剛到北魏時,還保留著南方人的生活習(xí)慣,不吃羊肉和酪漿,常常用鯽魚羹下飯,渴了就喝茶。相傳,他一次能喝一斗茶,于是有了“漏卮”的綽號。
入鄉(xiāng)就得隨俗。幾年后,王肅吃起羊肉和酪漿來津津有味,孝文帝感到奇怪,一次在宴會上對王肅說:“你比較一下羊肉跟魚羹、酪漿和茶水的不同。”
王肅的回答很精彩:“陸地上產(chǎn)的,數(shù)羊最好;水里產(chǎn)的,魚是第一。它們都是好東西,只是人們的愛好不同罷了。在味道上,它們有優(yōu)劣之分:羊好比齊、魯大邦,魚好比邾(zhū)、莒(jǔ)小國,至于茶,只配做酪漿的奴才。”
他這是在拍孝文帝的馬屁,說孝文帝是酪漿,他是茶。
王肅學(xué)問大、能力強,對愛情卻不專一。
在江南的時候,王肅娶姓謝的女子為妻,叛逃到北魏后,又娶了陳留長公主為妻。
謝氏聽說后,寫了一首五言詩寄給王肅:“本為箔上蠶,今作機上絲。得路逐勝去,頗憶纏綿時。”她很懷念當初兩個人一起度過的纏綿日子。
霸氣的公主替王肅回了信:“針是貫線物,目中恒任絲。得帛縫新去,何能納故時。”公主告訴謝氏,王肅這根“針”,得到布帛就該去縫新衣,哪能去補舊裝呢?
謝氏無可奈何,王肅羞愧難當。于是,王肅出資在洛陽延賢里建了一座正覺寺,讓謝氏居住。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zé)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