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公行醫(yī)圖 聶劍帆 畫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人文河洛”系《洛陽日報》品牌之一,讓我們在這里觸摸河洛大地的人文底蘊,感受洛陽歷史的厚重魅力。
日前,在伊濱區(qū)龐村鎮(zhèn)的道德講堂,聽主講人熊紅萬講該鎮(zhèn)晚清軍醫(yī)朱崑(kūn)珍的事略,很是感動。這位“憂國不謀身”的名醫(yī),是近代洛陽愛國志士的一個典型代表。
名醫(yī)舍家從軍去
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在沙皇俄國的策劃下,中亞浩罕汗國軍閥阿古柏侵入新疆,建立偽哲德沙爾汗國,并勾結甘肅土匪馬化龍、馬占鰲及陜西土匪白彥虎等在陜甘叛亂。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二月,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陜甘總督,帶湘軍12萬人,著手收復西北事宜。三月,左宗棠帶親兵衛(wèi)隊和騎兵主將馬德順所部數(shù)千人到達洛陽,在此休整三日。
湘軍的騎兵部隊是一支精銳之師,其主將馬德順是洛陽縣龐村(今伊濱區(qū)龐村鎮(zhèn))人,其將士多為洛陽人。在此休整的原因是給將士一個回家省親的機會。同時,籌備藥材,并招募軍醫(yī)。馬德順聽聞同村人、時年23歲的朱崑珍醫(yī)術高明,遂動員其從軍。
朱崑珍,出身農家,自幼跟隨洛陽名醫(yī)郭聘三學習接筋正骨之術,后又跟隨名醫(yī)馮元坤學習針灸、治時疾之術,又兼修中醫(yī)內科、兒科等。不到20歲時,已成為洛陽名醫(yī)。
據熊紅萬介紹,見到馬德順時,朱崑珍剛結婚不到一年,其妻已身懷六甲。但是,朱崑珍沒有猶豫,慷慨應諾從軍出征。馬德順很感動,手書劉禹錫詩相贈,其詩曰:“昔賢多使氣,憂國不謀身。目覽千載事,心交上古人。”
朱崑珍跟隨馬德順大軍,啟程西行,兵出潼關,轉戰(zhàn)陜西。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秋,馬德順戰(zhàn)死疆場,其余部由楊世俊統(tǒng)領。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