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黍離離半野蒿,
昔人城此豈知勞。
水聲東去市朝變,
山勢北來宮殿高。
鴉噪暮云歸古堞,
雁迷寒雨下空壕。
可憐緱嶺登仙子,
猶自吹笙醉碧桃。
——唐·許渾《登洛陽故城》
成行的禾黍地里有一半都是野蒿,古人修筑此城哪顧得上辛勞。
洛水東去洛陽城也隨之改變,北依邙山殘存的宮殿依然高高聳立。
暮云里寒鴉聒噪地落在古老的城墻上,冷雨中迷途的大雁躲進凄涼的空壕。
只有在緱山成仙的太子晉不知哀愁,仍然在碧桃叢中醉心地吹著笙簫。
讀這詩,讓人心里難受得不要不要的。
親愛的大洛陽,怎么在許渾筆下成了這個樣子?
許渾大約生于公元791年,卒于公元858年,這一時期屬于中晚唐。此時的洛陽,隨著大唐國運的江河日下,尤其是經(jīng)過“安史之亂”的殘酷“洗禮”,早已繁華不再,滿目瘡痍。
廣德元年(公元763年),郭子儀曾上書勸唐代宗不要遷都洛陽。在他的描述中,當時的洛陽城是這樣的:“宮殿遭到焚毀,殘存的不足十分之一。各個衙署也都破敗不堪,連根一尺長的椽子都找不到。住在這里的人家不滿一千戶,到處是頹垣斷壁,荒草萋萋,時不時傳來豺狼的嗥叫……”
寶歷二年(公元826年),唐敬宗又提出巡幸洛陽,裴度也以“今宮闕、營壘、百司廨舍率以荒阤”進行勸阻。
這樣的洛陽,怎能不讓許渾感傷?
許渾是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人,武則天時宰相許圉師之后,先后任過縣令、監(jiān)察御史、刺史等職,晚年回潤州閑居,《唐才子傳》稱其“樂林泉,亦慷慨悲歌之士。登高懷古,已見壯心,故為詩格調(diào)豪麗,猶強弩初張,牙淺弦急……”
現(xiàn)存許渾詩500余首,其中尤以七律、五律著名。后人曾評價他與杜甫齊名,又因其詩中多“水”“雨”之描寫,人稱“許渾千首濕(詩),杜甫一生愁”。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