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多年前,東漢汝南郡召陵縣萬歲里許慎遣子許沖來到京城洛陽,向朝廷敬獻了《說文解字》這部中國,抑或是世界上的第一部字典。
據考,許慎始著《說文解字》應在其校書東觀時,具體時間雖無記載,然而許慎進京為太尉南閣祭酒,依漢制當在他三十歲舉孝廉之后,亦或是當年。許慎約生于明帝永平元年(公元58年),其三十歲,當在和帝永元初年,即公元88年。進京后,“初,慎以五經傳說,臧否不同,于是撰為〈五經異義〉”,“時人為之語曰:‘五經無雙許叔重’”,“又作〈說文解字〉十四篇”。由此可知許慎開始創(chuàng)作的應該是《五經異義》!段褰洰惲x》具體成書始末亦無詳考,而《說文解字》的創(chuàng)作應該在創(chuàng)作《五經異義》之后。據有關專家考證,許慎作《說文解字》應在公元90年后。當時一些“俗儒鄙夫,玩其所習,蔽所稀聞,不見通學”,“怪舊藝而善野言,以其所知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旨”,“稱秦之隸書為倉頡時書,云:父子相傳,何得改易!乃猥曰:馬頭人為長,人持十為斗,蟲者曲中也”等,“迷誤不諭”。許慎對這種現象深惡痛絕,“恐巧說邪辭使學者疑”,于是“博問通人,考之于逵,作〈說文解字〉”,對漢字的形音義予以“探嘖索隱”,“以究萬原”,從而達到“理群類,解謬誤,曉學者,達神恉”的意旨。
漢和帝永元十二年正月初一(公元100年),許慎作《說文解字·敘》,說明書已作畢!稊ⅰ吩唬“粵在永元,困頓之年,孟陬之月,朔日甲申”。永元:是漢和帝劉肇的年號。困頓:年份在甲子的“子”上困頓。永元十二年,年份在庚子,這一年公歷為100年。孟陬:孟,四季月份開頭的一月叫孟月;陬,正月為陬。朔日甲申:朔日,每月初一為朔日;甲申,六十甲子之一,在此用以記日。由此可知,《說文解字》從始創(chuàng)到草成,用了約十年時間。
有的學者以為,許慎是在作《敘》這一年,才開始寫《說文解字》的,到公元121年完成,并遣子獻書,共用了二十一、二年創(chuàng)作時間。也有不少學者認為,許慎寫《敘》的這一年,《說文解字》已草成,到公元121年這二十一年時間為修改完善時間。由此推算許慎創(chuàng)作《說文解字》用了近三十年的時間。據有關史料考證,后者的說法是比較可靠的。
許沖在《上<說文解字>表》中依次明確稱“臣父,故太尉南閣祭酒慎,本從逵受古學”,“考之于逵,作〈說文解字〉”,“凡十五卷,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慎前以詔書校書東觀,教小黃門孟生、李喜等,以文字未定,未奏上。今慎己病,遣臣赍詣闕。”
賈逵是許慎的老師,是東漢時期古文經學派的代表人物,他于和帝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去世,即許慎作《說文解字·敘》的第二年去世。許慎舉孝廉進京,為太尉南閣祭酒,從賈逵受古學,考之于逵,作《說文解字》,不應是一朝一夕的事。若是賈逵去世的前一年才寫《說文解字》,如何“考之于逵”?
清代著名許學研究大家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釋曰:“古人著書,不自為是,時有增刪改竄,故未死以前,不自為成。”所以書成后,“以文字未定,未奏上”,到老年在家中生病,才遣子帶著書稿到京城奏于朝廷。
應該特別提到的是,凡寫作書稿,大都是在完成書稿以后才作《敘》的。況且在《說文解字·敘》里,對漢字的產生、演變脈胳清楚;寫書原因、創(chuàng)作目的明確;對漢字的分類、解釋條理分明;全書的卷數、字數標列詳盡,且編排檢字部首于其中。“此十四篇”,即指除《敘》和檢字部首以外的正文部分。“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一千一百六十三,解說凡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這里對正文的卷數,說解對象字數,解說字數具體詳實。由上可知,《說文解字·敘》應寫于書稿完成之后,即公元100年。書稿完成后的第二年,許慎的恩師賈逵去世。漢安帝元初六年(公元119年),許慎辟洨長不久返鄉(xiāng),又二年遣子許沖上書。在這二十一年中應是對書稿“增刪改竄”全面完善的階段。
關于許沖上書的時間,其《上<說文解字>表》記載的很清楚,即“建光元年,九月已亥朔,二十日戊午上”。建光元年,是漢安帝在位的第十五年,即辛酉年,公歷為121年。已亥、戊午,表示月、日次序。應是公元121年農歷九月二十日無疑。又,漢安帝詔:“十月十九日,中黃門饒喜,以詔書賜召陵公乘沖布四十匹,即日受詔朱雀掖門,敕勿謝”。說明朝廷對許沖所上《說文解字》、《孝經孔氏古文說》已審閱畢,并予以肯定,對許沖獻書進行了表彰。
從九月二十上書,到十月十九頒詔表彰,經歷了將近一個月的審閱,看來朝廷對《說文解字》是認真的,同時以后也應該是進行了認真的收藏和保護,以至于流傳近兩千年,歷代研究不衰,今天猶盛,稱為“許學”或“說文學”,并形成一種專門文化現象,叫作“許慎文化”。
還應該值得探討的是:許慎遣子許沖進京獻書,專家學者普遍認為許慎此時應居于家中,即萬歲里。也就是說,許沖應在家中受父命攜書稿到京城洛陽,獻書朝廷。萬歲里(今漯河市召陵區(qū)姬石鄉(xiāng)許莊村)距京都洛陽有260余公里路程,即使許沖為公乘,可乘公家之車,恐怕由萬歲里到洛陽也需要大約六、七天的時間。許沖九月二十上書,那么離家的時間至少要在此八、九天以前。離家為何日呢?根據許慎做事認真,處世謹慎的態(tài)度,和當時的社會習俗,以及要把他畢生的心血獻給朝廷,公諸于世,這樣的大事,他不會不考慮選一個恰當的日子讓兒子啟程的。他的《說文解字·敘》落款為農歷的正月初一,恐怕也是有所考慮的。那么離家這個日子從獻書時間前推,再除去路途時間,可能是農歷九月九日。
九月九日是重陽節(jié)。據史料考證,重陽節(jié)始于遠古,形成于春秋戰(zhàn)國,普及于兩漢,鼎盛于唐以后!兑捉洝钒蚜殛帞担丫哦殛枖。陰數代表黑暗,陽數代表光明。九九日月并陽,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九九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之意,故相聚宴饗為賀,俗以為節(jié)。九月九又是收獲儲藏季節(jié),民間也有慶豐收祭天帝的活動,選擇這個日子上書應是順理成章的事。況且與上書時間也是比較吻合的。
綜上所述,許慎《說文解字》應始作于公元90年后,草成于公元100年農歷正月初一,又經21年修訂,公元121年農歷九月九日,病中命兒子許沖乘車帶書稿進京。許沖進京后于九月二十日上書朝廷,獻上書稿。朝廷得書稿后,又派人經過近一個月審閱,于十月十九日下詔表彰,《說文解字》從此得以面世,并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