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順是晚清名將,曾為湘軍騎兵主將。他世居洛陽縣龐村(今伊濱區(qū)龐村鎮(zhèn)),這個位于萬安山下的著名村鎮(zhèn),曾是聞名遐邇的武術之鄉(xiāng)。我們的故事,就從這里的一座舊武館講起吧。
鹔元武館之創(chuàng)辦
龐村是個古老的村莊,村中的馬氏是東漢伏波將軍馬援的后裔,自古有尚武之風。
雍正年間和乾隆初年,龐村的馬一鹔(sù)、馬一元兄弟,相繼應募從軍,并以軍功成為基層軍官,馬一鹔任虢州川把總,馬一元任武陟縣把總。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前后,兩人退役后,創(chuàng)辦以培養(yǎng)科舉人才為目的武館,名為鹔元武館。
清代的科舉,分文科和武科,武科又稱武舉,考試分幾個等級進行:童試,在縣、府進行,考中者為武秀才;鄉(xiāng)試,在省城進行,考中者為武舉人;會試,在京城進行,考中者為武進士?荚噧热荽笾聻轳R射、步射、硬弓刀石,同時進行武術理論考試。
鹔元武館創(chuàng)辦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科舉人才,因此所學內容與武科考試密切相關。但是,馬氏兄弟很重視儒家經典,也聘請洛陽大儒擔任武館的教員,傳授《四書》《五經》及史政、詩文等。
萬安山東麓有一處天然草原,約四千畝,馬氏兄弟在此建鹔元牧場,從事武館所需馬匹的飼養(yǎng),并在這里進行騎術訓練。
到乾隆末年,鹔元武館已培養(yǎng)了一大批武秀才、武舉人,成為豫西地區(qū)著名武館之一。但是,武館的真正興盛,是從馬長治、馬彧彪父子開始的。
中原武林之盟主
馬長治是馬一鹔之孫,乾隆末年的武解元,即河南省武科鄉(xiāng)試的第一名,后擔任鹔元武館的掌門人。當時,中原各大武館經常舉行武術比賽,即武林大會,馬長治從未遇到過對手,被公認為中原武林的盟主。
有一次,馬長治正在武館的訓練場給弟子們傳授武藝,有一群村民前來觀看。有一婦人懷抱嬰兒,此嬰兒啼哭不止。馬長治見狀,騰空抓取了在樹梢上鳴叫的一只小鳥,送給嬰兒,博取嬰兒一笑,對其神技眾人皆驚,天下武林也多聞之。
馬長治受山東武林相邀,攜一弟子,手持鐵杖前往。至濟南府西的一座橋上,橋下伏兵齊出,刀劍往來如飛,馬長治一邊護住弟子,一邊以鐵杖御敵,將這幾十人全部制服。原來,這是山東武林對他的考驗,沒想到馬長治武藝竟如此高超,眾人皆服。馬長治在山東月余,武林各派爭相宴請,聲名著于齊魯。
馬長治之子馬彧(yù)彪,也是武舉人出身,其武功高于其父,到他繼任鹔元武館掌門人后,武館更加興盛,生徒近千人。馬彧彪與其父不同,不喜歡結交俠客,屢次拒絕群俠的相結之請,而專注于武館之教學。馬彧彪的弟子,中武舉者甚多,最著名的是吳德水。吳德水,字星源,自幼入鹔元武館學藝。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吳德水考中武舉人,兩年后武進士及第,授正六品藍翎侍衛(wèi),后升任從四品的藍翎都司等職。
八百學子從軍去
馬彧彪之子馬德順,生于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他與其祖其父出身武科不同,在十歲時,考中文秀才。他也自幼習武,考中文秀才后,決定棄文學武,但是不喜歡鹔元武館的應試教育,而喜歡結交各路俠客,學習武林各派獨門絕技。雖然他武藝精湛,但兩次鄉(xiāng)試中,都名落孫山。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在吳德水的推薦下,馬德順到北京給翰林院編修吳嘉賓當隨從。不久,吳嘉賓因故被革職,流放塞外從軍,馬德順陪同前往。在北方草原,馬德順認真學習騎射之術和兵書戰(zhàn)策。
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馬德順的母親去世,他回鄉(xiāng)守喪,并在鹔元武館擔任馬術教練。三年后,在湘軍主帥曾國藩的推薦下,清廷起用吳嘉賓為內閣中書,協助曾國藩統(tǒng)御湘軍以抵抗太平軍。湘軍的騎兵甚弱,不足四百人,吳嘉賓寫信給馬德順,令他在洛陽招募和訓練一支精銳的騎兵部隊。
馬德順動員了鹔元武館的六百多名學子從軍,又從洛陽各武館招募近兩百名學子,組成八百人的騎兵部隊,在鹔元牧場經過嚴格訓練后,開赴湘軍大營。曾國藩命這支騎兵部隊獨立成營,名為“順”字營,馬德順任代理千總,為該營長官。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順”字營在祁門,大破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部二十萬,震驚天下。馬德順升為從三品游擊將軍,擔任湘軍騎兵主將,后跟隨左宗棠平定浙江,遷為正二品的代理浙江提督。
陜甘發(fā)生叛亂后,清廷任命左宗棠為陜甘總督,著手收復西北事宜,馬德順帶湘軍騎兵入陜甘。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馬德順攻克敵巢董志原,但在固原遇到埋伏,戰(zhàn)死疆場。他手下的將領同時陣亡的還有副將張顯揚,都司張成進、董萬青等。他們都是馬德順帶去的洛陽子弟。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