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書魂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6/12/6 20:06:59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
綿延起伏的紫云山,逶迤于巍巍伏牛山余脈,橫亙在莽莽蒼蒼的首山西垣,東毗紅石嶙峋的靈武山,北面汝水清波,晤對星羅的九宮山,她天然堆壘、四圍合抱,平地秀拔、卓然峭立。在她的胸中丘壑,紫云書院洼然隱身于槲坡山,遠離塵囂、遁世隔絕,窈窈兮仿佛世外桃源,幽幽兮儼然赤松王喬,一派逸然情致。我心中矜持地勾勒著,勾勒著這幅家鄉(xiāng)人用活的靈魂錦繡的中國山水畫,凝重而沉滯的思緒載不動太多的墨埃。
當我驚顫于那莊肅華嚴的山門時,我的心早已躍然于山中林泉,奔突在松濤風壑之間了。我踩著晨露沾濕的臺階,“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的詩情畫意盎然襲在心頭,氤氳在仄仄狹道草木生香的氣息中,清澈透爽的晨風沾在我衣裳,欲濕不濕。婉轉悠揚的鳥語和著林峰中散碎的流光,飄蕩在幽深邃遠的翠木亂花中,連人覺得心都長了一雙輕盈的翼翅。淙淙潺潺的泉流在碎石磨礪的山澗溝里地流淌著,艱澀低沉,幽咽難下。“花徑不曾緣客掃”,我不是過客,採挹著紫云山水之靈,歸藏在回家的路上。“曲徑通幽處”,不是深藏的禪房,是淡然而出的紫云書院,她岸然穩(wěn)坐于東北槲坡中的一方平曠之地,西南面晤著翠柏槲林,整座院落中正穩(wěn)磐,方方正正、古樸肅穆,洗盡鉛華、從從容容。我拾階而上,倚門而望,凝望著明朝成化皇帝御筆敕賜的“紫云書院”門額,聯翩而至的歷史浮想蕩胸生起。
“紫云書院”,四個遒勁楷體,方方正正的中國漢字,敦實厚重如同巍巍昆侖,睿智流潤恰似滔滔黃河,承載著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的精華和炎黃子孫汩汩泉涌的血液,早把李敏的風骨刻在了歷史的門楹上。我仿佛看見成化皇帝朱見深揮毫翰墨的端莊與嚴肅的神情,凝重與灑脫的筆走之勢,霎時間,他蒼虬有力的筆端滾落的墨雨,在我心頭幻變成了松濤般豁然瑯然的讀書聲。這書聲猶如小溪流水,滋潤著襄城人賡續(xù)演進的文明心田,在這塊心田里始終都是乾明曉鐘震古爍今的“忠”聲和“孝”音。公元1468年,明朝成化四年,時任浙江按察使的邑人李敏(1425-1491,字公勉,謚恭靖)奉敕回籍守制。李敏二十一歲登進士,懷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抱負,“學而優(yōu)則仕”,以天下為公,督撫一方,案牘的勞形還在他身上打盹的時候,丁憂的悲愴就開始送他走在回鄉(xiāng)的路上。“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宦海沉浮、云譎波詭,顛簸在他紅塵彌漫的道路上,鐫刻在他滿面風塵的眉宇間。襄城的娘,是他心頭的靈魂;襄城的家,是他靈魂的歸宿。仁者必孝悌,他“曉苫枕磚”,蓬頭垢面,心里裝的是襄城的娘;忠者必體國,他處江湖之遠,卻魂牽夢縈著大明的天下!盾髯印吩唬“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禮記》曰:“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李敏傾其官資,創(chuàng)建紫云書院,他勉勵諸生以“學者知修身以讀書為要,明道以力學為先,同興禮讓之風,共享文明之治”。他躬行踐行,教書講學,造福鄉(xiāng)梓,博倡儒學,推行教化,豐贍美德,一時“許、襄之間彬彬有理學之風”,紫云書院躋身于當時中原四大書院!
當年那些“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從師的莘莘學子早已杳身天外,空谷傳響了,紫云書院竹林中的鐘鼓樓也早已蕩然無存,但那殘斷的四根青石柱子,仍在高陽的光華中昭示著它往昔的崢嶸歲月,帶著歷史的榮耀和夢想深深扎根于紫云山間堅沃的泥土中,鐘鼓樓那悠長久絕的晨鐘暮鼓依然敲打在我的心上,隨著門前的叮咚的山泉流向遠方,流進生養(yǎng)李敏和我們的汝水,融入生養(yǎng)著中華民族千千萬萬兒女的浩浩黃河、湯湯長江!郁郁蔥蔥的翠竹,婆娑在朗潤的清風里,篩著細碎的風影,斑駁在蒼松翠柏枝頭灑下的余光中,是凜然的天籟,清氣逼人,威而不猛。清人鄭板橋有詩云:“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這清廋的翠竹,是自然的天籟?是凌霜的風骨?是黍離之悲?是李敏的關情?或許,這是歲寒生命中最遙遠的唱響。二柏三石一孔橋猶在,青松翠柏,山石野徑,小橋流水,涵養(yǎng)著紫云山水草木的皈真之源,蘊涵著李敏紫云山水草木式的淳樸和睿智,孕育著襄城兒女千百年來永不凋零的清逸俊秀!
[1][2]
(作者: 責任編輯:12301-3)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