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陵故城遺址位于漯河市召陵寨西北隅。南北長120米,東西寬100米,面積12000平方米。高出周圍地面約8米。
召陵故城殘垣有板筑,有窩痕跡。附近原有土冢8個!钝背强h記》載:召陵寨南門外路東有平臺,高丈許,周圍五十步。士人曰:“齊桓公點將臺。”今廢。出土文物有斧、錛、鏃等石器;鬲、豆、壺等陶器片及春秋至秦時的磚瓦,白陶甕、虎形鎦金鎮(zhèn)墓獸頭等。1957年郾城縣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縣級保護單位。
位于漯河市郾城區(qū)東約15公里處,據(jù)《郾城縣志》記載:“召者,高也,其地丘墟,井深數(shù)丈,故以名焉”。春秋時,諸侯曾在這里會盟,后來立國建城,因此稱召陵。關于土遁召陵城的來歷也是源于神話傳說。傳說西天圣母水淹老王坡時,本來不想殃及無辜,可是由于用水過大,滔滔洪水如萬馬奔騰卻向北傾瀉而來,勢不可擋,眼看要危及召陵一帶百姓。玉皇大帝聞訊大驚,急命土神挖去西天圣母住地的圣土堵之,形成了一道蜿蜒數(shù)里的長嶺高臺,終于擋住了洪水,使這里的群眾免去一場滅頂之災。從此,這里形成了高處周圍近20米的高地。這一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不但成了歷史上兵家相爭的戰(zhàn)略要地,而且更是水災年間附近村民的避難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