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德云社把相聲藝術(shù)搞得風(fēng)生水起。在我記憶中老想著馬三立、侯寶林、馬季等老藝人,少年時代他們曾一度從收音機和黑白電視機中裝扮我單色的生活。后來,廝混于汴京江湖,才得知這相聲藝術(shù)竟然可以上溯到北宋的“說諢話”。關(guān)于“說諢話”的藝人文獻上極少記載,若不是他與宰相的死有了瓜葛,誰也不會記得張壽這個藝人。
張壽活躍于北宋熙寧至崇寧年間,他在東京城的瓦子里說諢話,以能編造諢話和17字的幽默滑稽詩著名。丞相王珪死于任上,有人作詩嘲諷他,于是官府出重賞捉拿詩作者。死者的兒子懷疑是張壽所為,開封府尹抓到張壽的時候他辯解說:“某乃干都下三十余年,但生而為十七字詩鬻錢以糊口,安敢嘲大臣?縱使某為,安能如此著題。”(參閱王辟之《澠水燕談錄》)這首嘲笑丞相的詩是首七律,而張壽只寫“五、五、五、二”句式的“十七字詩”,開封府尹大笑,認可了張壽的自我辯護,把他放了!兑膱灾尽氛f張壽:“其詞雖俚,然多穎脫,含譏諷,所至皆畏其口,爭以酒食錢帛遺之。年益老,頗厭倦,乃還鄉(xiāng)里,未至而死于道。”張壽從山東到京師,生活在瓦子里,用他的知識、閱歷和幽默給人們帶來笑聲,但結(jié)局仍與大多數(shù)游民一樣死于道路。我不知道北宋以后的古代開封城還有沒有“說諢話”的,還有多少藝人掩埋于塵沙,還有多少故事就這樣堆積于黃土。民國初年,開封相國寺來了第一位相聲藝人,他從北京來,帶來了新鮮的藝術(shù),在相國寺江湖,他與張壽一樣留下了名字。傳說他曾是清宮太監(jiān),姓劉,人稱“劉老公”,又因其窮而滑稽,也有人叫他“窮劉”“皮劉兒”。
就像水手不叫水手叫“浪人”一樣,那個時候相聲也不叫相聲。不同的地域稱呼各不相同,如在北京叫相聲,到天津叫“逗哏的”,到上海叫“打滑稽”,到西安叫“諞閑傳”,到四川叫“擺龍門陣”,而在開封叫“罵大會”。
大概在1919年前后,“皮劉兒”開始在相國寺西偏院說相聲,這是開封最早的相聲。相聲這種藝術(shù)形式,民國時期的開封人聽說過沒見過啊,又聽說這是個從皇宮里面出來的太監(jiān)在表演,就格外想看,有想看太監(jiān)有胡子沒,有想看太監(jiān)有喉結(jié)沒,還有的想看太監(jiān)說話是不是娘娘腔?傊,圍觀的人特別多。“皮劉兒”畢竟是從北走到南,從北京到中原,見多識廣,在北京熏陶多年,雖然正規(guī)段子不會說多少,但是巧罵人的本領(lǐng)還是有的。
他罵人不打草稿,據(jù)說有一次他站到當(dāng)中說:“二人來到象牙床上,什么是象牙床,你可別以為這象牙床都是象牙做的,那得多大個象牙、多少象牙呀?你們沒有見過,我在宮里侍候過慈禧老佛爺,我見過。”于是指他站的位置說道“這中間一塊是象牙”,拿手往外圈一指,“邊上一圈都是狗牙”。開封聽眾一聽,這是怎么回事,這不是巧罵人的嗎?原來這貨轉(zhuǎn)著圈子說他是象牙,我們都成狗牙了,啥家伙相聲啊,這不是“罵大市”嗎?據(jù)開封相聲藝術(shù)家于文光回憶說,“罵大市”是開封的老土話,就是罵大家伙的意思。后來,因為相國寺是一個廟會,逐漸就演變成“罵大會”。
“皮劉兒”在開封相國寺江湖的時間不是很長,撂地演出了幾年,就像一陣風(fēng),消失在茫茫人海中無跡可尋了。他是第一個把相聲帶入開封的藝人,開啟了相國寺江湖文化藝術(shù)豐富多彩的新篇章。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zé)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