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陽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宮處處流。
畫閣紅樓宮女笑,玉簫金管路人愁。
幔城入澗橙花發(fā),玉輦登山桂葉稠。
曾讀列仙王母傳,九天未勝此中游。
——唐·王建《上陽宮》
王建(生卒年不詳),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唐朝詩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他與張籍友善,樂府與張齊名,世稱張王樂府。其詩題材廣泛,生活氣息濃郁,思想深刻,善于選擇有典型意義的人、事和環(huán)境加以藝術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現(xiàn)實,揭露矛盾,名篇有《田家行》《水夫謠》《羽林行》《射虎行》等。他又以宮詞知名,他的宮詞百首,突破前人抒寫宮怨的窠臼,廣泛描寫唐代宮廷生活。
上陽宮,是唐高宗時建于洛陽的大型宮殿建筑群。首聯(lián)“上陽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宮處處流”,描寫了上陽宮的自然美景。“上陽花木不曾秋”,上陽宮內常青的松柏多,又有南方的桂、橙之類闊葉常青樹,一年四季生機盎然。元稹的《上陽白發(fā)人》中說“上陽花草青苔地”,唐人“宮苑圖”畫,也是蒼松滿苑。“洛水穿宮處處流”,上陽宮是水景園,依地勢將澗水引入宮中,再出宮入洛河。“宮苑圖”中,亦是水流環(huán)繞。唐代有上陽宮宮女將題詩紅葉拋于宮中流水、寄懷幽情的故事,也證明了上陽宮是水景園。
頷聯(lián)“畫閣紅樓宮女笑,玉簫金管路人愁”,描寫上陽宮的華麗建筑與歌舞宴樂的情景。上陽宮曾是唐高宗、武則天處理朝政的地方,也是大宴群臣的地方,畫閣紅樓,宮女倩笑,玉簫金管,輕歌曼舞,洛水岸邊如蓬萊瑤臺般的殿宇及其歡愉場景,如同人間仙境。
頸聯(lián)“幔城入澗橙花發(fā),玉輦登山桂葉稠”,是對帝王行樂的書寫。“幔城”是指張帷幔圍繞如城,“橙花”“桂葉”,是對“上陽花木”的進一步細化說明。帝王在上陽宮游玩,在唐詩《奉和幸上陽宮侍宴應制》中也有所反映:“紫庭金鳳闕,丹禁玉雞川。似立蓬瀛上,疑游昆閬前。鳥將歌合轉,花共錦爭鮮。湛露飛堯酒,熏風入舜弦。水光搖落日,樹色帶晴煙。向夕回雕輦,佳氣滿巖泉。”
尾聯(lián)“曾讀列仙王母傳,九天未勝此中游”,是對這些精美建筑催生的華美想象,也是對上陽宮人間仙境的由衷贊嘆。王建一生沉淪,絕無機會入得大內,其《上陽宮》詩是據樞密使王守澄常向其言宮中事而成,對上陽宮的描寫也摻雜了想象的成分。作者把那個宮墻之內的世界想象得如同天上宮闕一般,可見洛水邊上的上陽宮對于唐人而言,是一個多么浪漫的想象對象。這些想象性的詩歌使得上陽宮不僅僅是皇家宮苑的建筑組合,而且是飽含人文關注和人文關懷的建筑景觀。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