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南街村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6/12/16 8:58:58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一石激起千層浪。南街村獨特的發(fā)展模式吸引了世人。一時間,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農(nóng)民日報》,各級電視臺,還有美聯(lián)社、路透社、美國之音、朝日新聞、讀賣新聞等國內(nèi)、國際的多家媒體記者紛至沓來,“紅色億元村”、“南街村現(xiàn)象”、“南街村模式”、“世外桃源”等無數(shù)篇報道傳遍全國,傳遍海內(nèi)外,在社會上引起地震般的強烈反響,直至驚動了上層領導及各界人士:江澤民親自到河南聽取南街村黨委書記王宏斌的工作匯報,李克強、朱镕基、喬石、李德生、宋平、李嵐清、李長春、劉云山等數(shù)十位時任和曾任中央領導,軍隊200多位將軍到南街村調(diào)研視察,并給予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原國務院副總理、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在參觀了南街村之后表示愿意永遠做南街村最忠實的榮譽村民,并欣然提筆賦詩一首:山窮水盡焉無路,柳綠花紅南街村。各盡其勞同富裕,美好未來奮勇奔。
如今,這一切都成為南街村陳列館珍貴的歷史資料,其中的每一張照片、每一段文字、每一件實物,無一不是南街人在探索追求幸福生活的奮斗足跡的真實記錄和歷史見證。
看完展覽,我無比激動,思緒萬千。在展廳出口處的“留言簿”上,我情不自禁提起筆寫下兩句肺腑之言來表達一個普通百姓的心聲:南街村為全國廣大農(nóng)村樹立了一個光輝榜樣,毛澤東思想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行動指南!
也許是職業(yè)習慣使然,看完展覽我就直奔辦公樓三樓,找到了《南街村》報主編盛干宇。這位為了心中的理想,在青春年華便慕名來到南街村的中年人,如今已成為南街村宣傳部門的骨干。他在百忙之中放下手中的工作與我交談。交談中多次提到他們的“班長”,這一點讓我大感詫異:“班長”是何人?原來,他所說的“班長”就是南街村黨委書記王宏斌。多年來,南街人一直就是這么稱呼他,王宏斌本人和村民都說這樣叫顯得更親切。之前,我已在展覽館里得知王宏斌是一個十分低調(diào)謙和的人,多年來他堅持每月只拿250元工資,甘當“二百五”、“傻子”。“寧為集體造金山,不圖個人半塊磚”、“不求當大官,但求干大事”、“把一生獻給黨,獻給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這就是南街村“班長”的胸懷。當我因不能與“班長”見上一面而感到遺憾時,盛主編建議我去影視廳聽一聽“班長”的錄像報告。于是,我毫不遲疑地來到了影視廳,獨自一人坐在那個可容納近三百人的影視廳中央,認真地聽了一場王宏斌的“專場報告”。在長達近一個小時的報告中,“班長”沒有看一個字的發(fā)言稿,那流利的口才、洪亮的聲音、侃侃而談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理論,與南街村集體經(jīng)濟發(fā)展以及“共產(chǎn)主義小社區(qū)”建設和實踐的完美結(jié)合,真讓人佩服之至。如果不是盛主編親口介紹和有關文字記載,我怎么也不會相信,眼前這個被中央有關領導稱贊為“馬列主義水平很高”的人,竟然只有初小文化程度。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雨還在下個不停,氣溫也驟然下降,身上感到有些寒冷。為了加深對南街村的印象,我花20元錢叫了一輛能避風雨的三輪電動車,沿著南街村縱橫幾條街道慢慢行駛:工業(yè)區(qū)——教育區(qū)——東方紅廣場——公園風景區(qū)——藝術學校——村民居住區(qū)——老年公寓,如美不勝收的畫卷,讓人流連忘返。半路上,我索性自己充當駕駛員,讓車主坐在后面為我當起講解員。在一個大氣恢弘的廣場中央,一座被稱為“小天安門”的朝陽門城樓出現(xiàn)在眼前。我冒雨下車,徐步慢行,站在氣勢如虹的“金水橋”上,背靠百米之外的“小天安門”,讓那位老年車主幫我拍照,把在南街村的美好瞬間永遠留在記憶中。
“金水橋”、“朝陽門”、“幸福長廊”、“東方紅廣場”;影劇院、電視臺、居民樓;學毛著、學雷鋒、唱紅歌;集體所有,共同富裕,……眼前這一切,真實可信,令我不再疑惑,心生感慨。
此次尋訪南街村,不虛此行!返程途中,無限留戀,也無限沉思:但愿有朝一日,“南街之花”開遍神州大地,“共同富裕”之路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