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伊河,是一條流淌著許多故事的河流。
正如歷史一回眸,便能看見洛陽,在這里,伊河和洛河一起撐起了河洛文化的厚重,照亮了華夏文明的源頭。
行走伊河,你看到的不僅僅是風景。
烽煙曾起伊闕關
到過龍門石窟的人,都忘不了盧舍那大佛的微笑。
伊河日夜不息流經龍門,在這里留下了許多故事,有的像盧舍那大佛的微笑一樣平和動人,有的卻布滿戰(zhàn)爭煙云。
龍門,也叫伊闕。據(jù)《水經注》記載:“昔大禹疏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間,故謂之伊闕矣。”
古老的伊闕,是洛陽城南的重要門戶。在歷史上,這里發(fā)生過多起戰(zhàn)爭,如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伊闕之戰(zhàn),就此拉開了周王室覆亡的序幕。
那是公元前293年,秦將白起以少勝多,在這里殲滅韓魏聯(lián)軍24萬人。韓魏兩國元氣大傷,被迫割地求和。秦國順利地向中原擴張,不久周王室滅亡。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爆發(fā),東漢大將軍何進在此設伊闕關,拱衛(wèi)京師洛陽。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也在伊闕關派重兵把守。唐初,李世民討伐王世充,率重兵北據(jù)邙山,派將軍史萬寶“自宜陽南據(jù)龍門”,最終打開伊闕關,攻下洛陽城。
1944年5月,日寇入侵洛陽,首先攻打龍門。洛陽守軍為防被敵人利用,炸毀了伊河上的中正橋,在伊河兩岸與裝備精良的日寇激戰(zhàn)數(shù)日,最終不敵,龍門失守……
今天的龍門大橋修建于20世紀60年代初。它橫跨伊河,溝通龍門東、西兩山,也是人們欣賞伊闕風光的好去處。
“龍門橫野斷,驛樹出城來。”詩圣杜甫大概就是從這個角度,看到了伊河壯闊的一面。
佛寺林立伊河岸
伊河的故事從不乏味,就像曾是古戰(zhàn)場的伊闕,也能被打造成佛國勝境。
隨著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開始在龍門開鑿石窟。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早期開鑿的洞窟之一,內容豐富,工藝精湛,歷時10余年才完工。在洞中鑿龕造像的不僅有北魏皇室貴族,還有地方官吏,甚至包括伊闕關的守關將士,如都管闕口游擊校尉司馬解伯達、闕口功曹吏張英周、闕口邏隊主和道恭等。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