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滄桑高底河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6/12/21 20:50:42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新中國成立初期,許昌縣境內(nèi)有一條高底河,自西北流向東南,貫穿許昌縣全境。這條河的河底甚至比兩岸地平面還要高。河底高,水位也就高,高底河的水位在汛期高過了堤外房頂。
這條河的由來要追溯到東漢末年,那時候中原大地軍閥連年混戰(zhàn),百姓生靈涂炭,糧食奇缺,民人相食。曹操迎漢獻帝都許后,首先興水利,拓荒原,增加農(nóng)業(yè)收入。“是歲用棗祗、韓浩等議,始興屯田。”為解決農(nóng)田灌溉問題,曹操決定引西山水自流灌溉農(nóng)田。他根據(jù)許昌西高東低的地勢,水勢自西北向東南的自然流向,命棗祗率將士均勻起土,在平地上堆積筑堤,一層一層加高夯實,形成了最初的高底河。
高底河秋湖段向東十余里,便是漢獻帝居住地許都“古城”。引水自流灌溉農(nóng)田后,曹兵收獲甚豐,進而廣興屯田。數(shù)年中倉廩皆實,兩岸人民亦從中受益,為曹操統(tǒng)一北方奠定了物資基礎(chǔ)。
“具茨山下來源頭,潺湲晝夜無時休。”這是清乾隆年間,許州知州甄汝舟《潩水河》中的詩句,點明了高底河的發(fā)源地為具茨山。
高底河發(fā)源于現(xiàn)在的新鄭市溝草園,具茨山之陰,向東南經(jīng)禹州西北陘山,南流經(jīng)長葛、許昌。上游河段叫潩水河,中下游河段叫高底河。沿河村莊有官王、祿馬、丈地、羅拐、武店、呂橋、忽莊、俎莊、金灣、辛張、市區(qū)北關(guān)、河灣、趙灣、三里橋、韓埠、李莊、孫灣、徐灣、焦莊、劉莊、八里營、田莊、張灣、口子廟、塔灣郭、吳莊、王黑橋、吳灣、秋湖,然后進入臨潁縣境內(nèi),歸潁入淮。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高底河河底不斷淤積抬升,河堤也在不斷加高。河堤上游低,中、下游高,中間形成30多米寬的河床。遠遠望去,河堤像一座古代城墻,巍然屹立,高大宏偉;又像兩條巨蟒,擁著滿河洶涌奔騰的水,綿綿百里,蜿蜒東去。
高底河彎彎曲曲,河道有大彎,有小彎,流向正朝東,忽而轉(zhuǎn)頭又向西。西去一百多米,拐頭向南,剛向東,又突然呈“L”字形,向北或向南拐去,在不到三百米的范圍內(nèi),突然向東、向北、向東、向南再向東。由于河道拐彎多,沿河村莊名大都同灣有關(guān)。上游村莊名分別叫金灣、河灣、趙灣。中、下游村莊名依次為孫灣、徐灣、張灣、塔灣郭、吳灣。這些村莊有的建在河南岸,有的建在河北岸。還有的村莊緊挨河堤在南北兩岸建村。我的家鄉(xiāng)八里營就是這樣,河南岸的村莊叫南八里營,河北岸的村莊叫北八里營,對外簡稱“河南”或“河北”。
高底河上每隔五六里都有一座橋。全是用白石灰勾縫,用一尺厚的青石板砌成的石橋。橋洞券為圓形,一律單孔,直徑約8米。橋洞上端東西兩側(cè)中間處,分別鑲嵌一個用青石雕刻的龍頭、龍尾,龍頭向東,龍尾向西。龍頭、龍尾栩栩如生,仿佛一打雷,一刮風,那龍便能飛向天空。橋面上鋪的青石板,因年代久遠,馬踏車碾,碾出的車轍有一拃深,馬踏的蹄窩有碗口大。因青石板光滑,那些拉車奮力爬坡的馬匹,常常出現(xiàn)馬失前蹄,轅馬跪下的場面。這時橋坡兩側(cè)飯莊、干店、茶社的伙計們定會上前幫忙推車。
汛期河水上漲,為防河水流向村內(nèi)。人們分別在橋的南北兩側(cè)各砌一個閘口,閘板用半拃厚的榆木制成,河水來時橫著堵上,水退即卸下。橋面東西兩側(cè)三尺多高的石欄桿,全采用青石條構(gòu)建。幾十個石獅從中間銜接,獅身上風化裂縫,隱蔽處長滿青苔,迎面處被過往行人摸得油光發(fā)亮。最有名的橋有呂橋、三里橋、八里營橋、王黑橋。三里橋是昔日東邊人進出許昌的首選之橋。八里營橋則是河南北兩岸群眾走親訪友,物貿(mào)交流的必經(jīng)之處。
為便于灌溉,在同高底河堤基相連的地頭,每隔三五十米都留有一個筒子眼,用厚重的漢代青磚砌成,平時水匣關(guān)閉。莊稼需要澆灌時,提起水閘,河水便撒著歡兒涌向農(nóng)田。水足地肥,年年豐收。沿河那些村莊被河水滋潤著,雖地處中原,卻有著江南水鄉(xiāng)的景象。這些村莊的大小寨河,溝溝岔岔,大坑小塘,全從高底河引來了水。有的幾個村莊溝坑相連,一年四季活水長流,清澈見底。鴨在水上漂,魚在水中游。一到夏秋季,魚兒肥、荷花香。我所在的村莊,若誰家來了客人,主人不需趕集,掂起魚叉朝自己水坑邊站定,瞅準目標,手起叉落,順手一提,尺把長的鯉魚便扭著尾巴出水了。臨走在水面上撈起一把菱角回去當下酒菜。魚多的時候,連別處的漁民也扛著小劃船,架著魚鷹前來捕魚。惹得細腿長脖的白鷺也來光顧。
據(jù)史料記載,自古以來,高底河沿岸就是風光秀麗,景色宜人的地方。清乾隆年間,禮部侍郎沈德潛路過許州,游高底河后,被秀麗的景色所折服,賦詩道:
到處陂塘決決流,
垂楊百里罨平疇。
行人便覺須眉綠,
一路蟬聲過許州。
這首詩從一個側(cè)面真實地記載了當年高底河沿岸的宜人風光。
[1][2]
(作者: 責任編輯:12301-3)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