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鄢陵縣城向北行三華里,有一座臣大墓冢。它圓大高聳,如一座小山;它蒼松翠柏的遮蔽,陰森幽邃,顯得古老而神秘。中學時代,我出于好奇,曾順鄢汴公路到這里觀望,但當年冢頂安著雷達,冢下布著軍營,也只能遠觀而不能近及了。詢問老人,只說是一個“候爺墓”,通稱“三里冢”。這傳言更增添了它的神秘,也更增強了我要弄清它的底細的向往心。
斗轉(zhuǎn)年長,步入進行教壇,才得到《鄢陵縣志》以觀,也才了解了它的來由?h志記載:“城北三里冢為鄢陵候曹彰的墓冢”。查閱有關(guān)史料,才進一步知曉:曹彰,是曹操的第三子,他棄文好武,臂力過人,膽略超群。公元216年,被封為鄢陵候。218年,烏桓,鮮卑謀反,曹彰被命為北部中朗將,率軍征討。他力排眾議,揮弋乘勝追擊,打死打傷生俘敵兵七千余人,逼得烏桓、鮮卑首領(lǐng)逃到塞外乞降,使東漢北部邊境出現(xiàn)了相對穩(wěn)定的局面,也獲得了曹操的賞識和好評。
曹彰凱旋,駐軍長安。220年,曹操患病,在洛陽急召曹彰。曹操身邊的二子曹丕心懷叵測,遲不發(fā)詔,直到曹操病死才發(fā)詔。彰引軍十萬加洛,丕派賈逵說彰單身入城。曹丕假意相擁,迷惑曹彰交出兵權(quán),并勒令其回鄢陵就國,至此再沒有任用。
獻帝繁城禪讓,曹丕當上文皇帝。丕召彰進京,設(shè)宴盛情寬待,宴前命宮人獻桃,并選大桃讓曹彰。彰食桃后,飲酒兩杯,腹疼發(fā)作,當夜暴亡,這便是曹彰死亡的千古之謎。曹彰死后,丕下詔厚葬,令20萬大軍自宛至鄢,單排傳運黃膠土,封合成了寬宏巨大的墓冢--“三里冢”。
站在三里冢前,追溯那位馳騁疆場,英勇殺敵的大英雄,追想他不明不白的慘死的悲劇,我不禁浮想聯(lián)翩。曹彰的暴死,曹植的七步成詩,解謎出一個道理,強權(quán)者為保全自己的地位,可以使百姓尸橫遍野,也可以使弟兄姊妹頭斷血流。然而,縱觀歷史人物,后世人皆有公正地評說,人們對曹彰的追念和憑吊,華人對《七步詩》的長誦不衰和津津樂道,不正是對慘無人道的曹丕的鞭笞和否定,對被凌辱、被迫害的曹植、曹彰的同情的認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