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穆斯林認為習武強身是“遜奈”(圣行),因此,他們歷來重視強身健體,學拳練武在回族中較為普遍,自明代以來,回族的武術名家代不乏人。從古至今,中國的許多清真寺都設有習武場,有的阿訇本身就文物雙全。每天早晚做完禮拜后,大家聚在一起習武健身;刈逵兄V語云:“喝了清真寺的水,大小都會踢趟腿。”因此,今天不少清真寺經常在開齋節(jié)、古爾邦節(jié)期間舉行武術比賽或表演活動,這都表明回族武術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
回族武術的種類很多,都蘊含著獨具伊斯蘭特色的生活習慣。如接“杜阿”(祈禱)的動作及洗小凈的動作等;刈迤呤饺葹槿绱恕S捎诖巳瓘钠鹗降绞帐,自始至終湯瓶式(以穆斯林早期禮拜前洗小凈用的湯瓶壺為象形的功架樣式)貫穿其中,因此,此拳也被很多武林朋友稱作湯瓶七式拳。近年來,由于種種原因,練習回族七式拳的人逐漸減少。為發(fā)揚傳統(tǒng)武術文化,從10歲開始學習回族七式拳、如今已60多歲的馬炳君經過多年走訪、收集整理,和其子馬宇合著了《回族七式拳》《回族七式拳與手法運用》等書。12月17日,記者采訪了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回族七式拳的代表性傳承人馬炳君先生,聽他詳細介紹了回族七式拳的起源、發(fā)展和繼承現狀。馬宇也為記者提供了熱情幫助。
回族七式拳的起源
回族七式拳由回族人獨創(chuàng),并在廣大穆斯林中廣泛傳承300多年。此拳起源于開封朱仙鎮(zhèn),并在清代中、后期在河南廣泛傳播,后稱七式門。據介紹,開封回族先民歷來重視強身健體,在他們聚居地的清真寺里一般都設有武館,他們通過習武來修身健體、保家護寺。明末清初,開封朱仙鎮(zhèn)北大寺阿訇李拜齋開創(chuàng)了湯瓶七式拳。關于李拜齋開創(chuàng)七式拳的傳說有多種,但有一種流傳較為廣泛:明末清初,在朱仙鎮(zhèn)北大寺任教長的李拜齋阿訇酷愛武術,帶頭習武達到了癡迷的地步。一天,李拜齋在做完禮拜后,突然“咽氣”了,人們按照習俗,將他移到水盆里。出殯前,他突然醒了過來,睜開眼就說:“哎呀,我的主啊,累死我了!”在場的人驚魂落定,問他怎么回事。他告訴大家說,他到外面轉了兩天,路上遇到一位仙人,仙人教授了他一套拳路,他練習得太累了。眾人忙問他是什么拳,他就在清真寺大殿的卷棚底下練了一遍,這就是后來的七式拳。此后,七式拳就在朱仙鎮(zhèn)清真寺內的回族中流傳了下來。老人們還傳言說:“七式拳是仙傳,先學步、后練拳。”
七式拳從創(chuàng)拳到康熙年間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乾隆年間是七式拳發(fā)展最鼎盛的時期,當時,少數民族的文化受到了重視。乾隆三年,朱仙鎮(zhèn)北大清真寺又進行了整修重建,使得回族人的習武熱情受到了很大的鼓舞,當時,白天照看生意、晚上到清真寺里禮拜練拳已成為時尚,許多回族青年到朱仙鎮(zhèn)拜師學藝,討教七式拳。有的青年由于無人引薦,就自己抱著西瓜和其他禮品走到朱仙鎮(zhèn)的街口沿街叫喊:“不要飯,不要錢,只求老師見一面。”
為了練好功夫,七式拳的前輩們還經常采取“踩膠泥”“踩乏地”的方式進行練習。所謂“踩膠泥”,就是在練功房的地上鋪上膠泥,練功的時候往膠泥上潑水,然后在又濕又滑的泥水中練習,十個腳趾不抓緊地面很容易滑倒。“踩乏地”則是在農民剛翻過的地里練習,以增加練功的難度。正是這樣辛苦的練習,使得當時朱仙鎮(zhèn)出現了不少七式拳的高手。其中,“五爪鷹”常玉亭、“鐵指頭”胡洛哈、“雙爪風”劉彎腰、“掌如刀”金小亭、張子林、李祥生、徐少懷、劉常法8人還被稱為朱仙鎮(zhèn)“七式門八杰友”。
在“七式門八杰友”中,“掌如刀”金小亭被人傳頌最多。據說,金小亭沿腳步的功夫極深。他在開封做生意,平時都是夜里從朱仙鎮(zhèn)出發(fā)到開封,再連夜從開封趕回朱仙鎮(zhèn)。盡管路程很遠,但他都是沿著腳步去,再沿著腳步回。當時出開封城向南約10里處有個村叫茶庵,茶庵附近路邊有個尼姑庵,尼姑庵的門前有一棵大槐樹,金小亭每次路過這里,都要對著槐樹劈上幾百掌再走,后來,這棵樹一面就沒有了樹皮,樹干也被他抓得油黑發(fā)亮。
七式拳在開封
道光年間,一次大水災使朱仙鎮(zhèn)遭受重創(chuàng),朱仙鎮(zhèn)失去了原有的繁華,人口銳減,以朱仙鎮(zhèn)為中心的七式拳也隨著人們的遷移而遷移。一部分練習七式拳的人留在了朱仙鎮(zhèn),一部分來自外地的回族商人把七式拳帶回了原籍,使之在異地開花結果。有一大批回族人到開封定居,七式拳在開封得到了傳播和發(fā)展。
馬炳君說,清末到“民國初年”,開封的清真男寺有十三方,每個寺里都設有武學,學習七式拳。他聽前輩們常提起的有白三西、狄世德、狄進寶、王伯和、王兆祥、賈興旺、祁永順、杜明、穆子仁、李占發(fā)、姚德林、吳明信、李春林、郭召來等。從“民國初年”到上世紀30年代中葉,大家一邊習練七式拳,一邊學習查拳,這種習武方式也被人們稱為“風攪雪”。后來,還有滄州、安徽、山東等多位老師來開封教授彈腿、查拳。這種一邊練七式拳,一邊練查拳的習風,一直延續(xù)到上世紀60年代初。開封回族“風攪雪”的習武習慣培養(yǎng)出了一大批老英雄、老前輩。他們在年輕的時候曾經是站在擂臺上的英雄、霸主,他們在當時的武術和擂臺散手比賽中,抱回了無數獎牌,使得回族七式拳的威名大振。
在七式拳的傳授中,從朱仙鎮(zhèn)到開封的拳師們依然保留著朱仙鎮(zhèn)七式拳苦練基本功的傳統(tǒng)方式“練功兩年半、雙手抱個蛋”,意思是學習七式拳是從沿腳步開始的,一般練一年兩年的人老師都不理睬他,只有沿腳步幾年后,老師看著行了,才會教授個一式、兩式……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為了躲避戰(zhàn)亂,開封一批有名望的七式拳拳師相繼遷移到西安、寶雞等地。后來,又有一批去了青海等地。當時,開封東大寺內雖然還有武學,但比先前已經少了很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東大寺的一些習武人開始還沿腳步、跑跑式,但由于七式拳本身單調、費勁等原因,大家逐漸轉入學習查拳、練習刀槍棍棒等。從上世紀60年代初開始,七式拳再次被冷落。在西遷的一些七式拳拳師中,除楊世杰、狄燕臣、狄良臣、袁潤生四位老師在西安傳播過七式拳外,鄭德順在西安、寶雞一帶傳播七式拳的硬氣功,楊茂財在寶雞和平涼等地區(qū)傳授七式拳功法等。此外,“文革”結束后,開封的李樹林在草市街家中立學授徒,成為目前唯一在開封市乃至全國范圍內仍在傳承的七式拳的一個支脈。
1965年,馬炳君跟隨李樹林老師學習了七式拳,并繼承了老師的衣缽。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他在縣街小學門口立門授徒,傳承七式拳。近幾年,他多處走訪并整理多年積累的經驗,為回族七式拳出書立說。同時,他與兒子馬宇一起先后成立了開封回族七式拳研究會,籌建回族七式拳拳館,策劃成立了鄭州武英里清真寺武術館,并積極響應武術進校園活動,先后在我市自由路小學和鄭州金水區(qū)眾意路小學、管城區(qū)二里崗小學組織七式拳教學點,為回族七式拳的進一步傳播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七式拳拳師的故事
馬炳君說,七式拳傳承300多年來,出現了很多著名的拳師,也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其中朱仙鎮(zhèn)拳師姚煥章打擂的故事較為精彩。那是在清末時期,有位人稱蝴蝶蘇的拳師想在開封開鏢局,并設下擂臺。為了炫耀自己的武功,他號稱:“拳打南北二京、回漢兩教、僧門兩道,如有不服者可以上臺比試,如有人得勝,送白銀五十兩……”當時,開封東大寺由李占發(fā)主持寺內武學,寺內弟子將此情況告訴了他。李占發(fā)的不少弟子被蝴蝶蘇的言語激怒,躍躍欲試想上臺打擂,但沒有經過師傅的許可,他們不能上臺。家在朱仙鎮(zhèn)的姚煥章家境貧寒,年少時腳長得特別快、特別大,好趿拉個鞋子,且力氣很大。在朱仙鎮(zhèn)北大寺沿了幾年的腳步,還練了劈式。當時,他晚上炒點花生仁,白天用籃子裝著到開封售賣。一天,李占發(fā)的徒弟又去打擂的時候,他也在場。聽了大家的議論,他覺得不對勁,心里堵得慌。他想:這個蝴蝶蘇,口氣那么大,能有多大功夫?誰贏了他,他送五十兩白銀。好呀,我正好連雙鞋都沒有,今天非要上去試試。他贏了,也沒有人知道我姓啥叫啥,也不丟人。要是我打贏了,得五十兩銀子不說,他就丟大人了,我的鞋也有了。想著想著,他就把心一橫,籃子一扔,趿拉的鞋子一脫,整整禮拜帽,挺身上了擂臺。擂臺上的蝴蝶蘇問道:“來者報名。”“無名。”“哪個門派?”“無派。開打吧!”話音一落,姚煥章就湯瓶式站定。蝴蝶蘇見狀高喊:“小子,來,看打吧!”說罷,上前跨步對準姚煥章的胯上就是一腿,把姚煥章踢得身子一震。隨后,姚煥章也不示弱,起身一個擊步近身、管步劈掌。由于動作很快,不等蝴蝶蘇踢出去的腿站定,就連續(xù)幾個左右劈掌,將蝴蝶蘇劈翻在地。鏢局的徒弟們一看師傅失手,馬上抄起了家伙。臺下李占發(fā)的徒弟們見狀也紛紛奔上擂臺抄起家伙。這時,姚煥章抄起家伙,并高喊自己是東大寺李占發(fā)的徒弟。蝴蝶蘇見狀,趕忙攔住自己的徒弟,并當著大伙的面認輸,承諾改天登門拜訪李占發(fā)。第二天,蝴蝶蘇帶著五十兩銀子和禮品拜訪了李占發(fā),并邀請李占發(fā)和他的弟子吃飯,被李占發(fā)回絕。李占發(fā)對蝴蝶蘇說,鏢局該開展開展,東大寺的老少爺們今后肯定會捧場。但當天夜里,蝴蝶蘇還是帶著他的徒弟們悄悄離開了開封。
李占發(fā)得知此事后,覺得過意不去,就叫人把姚煥章叫過去,一邊把他贏的五十兩銀子給他,一邊告誡他說:“你這孩子真是魯莽,你贏了,你說是我的徒弟,要是輸了,你是誰的徒弟呢?習武之人,打拳賣藝開鏢局,無非是混個飯吃,你這一打,不是把人家的飯碗給砸了嗎?今后一定要記住,習武之人,特別是七式門的弟子,人不欺我,我不犯人,人若欺我,當讓三分。不到萬不得已,切切不可出手傷人。”
“如今,姚煥章已離世多年,但他打擂臺的故事依然在朱仙鎮(zhèn)廣為流傳。”馬炳君說,“現在,我年齡大了,視力不太好,我兒子馬宇和徒弟依然在傳授七式拳。希望他們能守住七式拳的根,把這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功夫繼承下去并發(fā)揚光大,為弘揚中華文化盡一分力。”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