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字伯喈,是后漢三國時期著名才女蔡文姬之父。
此人博學(xué)多才,好辭章、懂數(shù)術(shù)、精天文、通音律,制做了著名的焦尾琴一把;尤擅長書法,發(fā)明了飛白書。在東漢靈帝時期,蔡邕親自用丹砂將六經(jīng)經(jīng)文書寫于石碑,再命工匠鐫刻,立于太學(xué)門外,這就是史上著名的熹平石經(jīng),當時來觀看的人可謂是車水馬龍。
關(guān)于他的故事流傳甚多,也被后人津津樂道。然而,這樣一個偉大的文人卻被王允以董卓同黨的罪名被處死。這樣的名士怎么會與董卓同流合污呢。是什么原因讓王允認為他是董卓的同黨呢。
其實當時董卓被殺時蔡邕正好在王允家中做客,聽到董卓被殺的消息時,覺得事出突然,就發(fā)出一聲驚嘆,而王允聽到他的嘆息聲卻是勃然大怒,說道:“董卓乃是國家大賊,幾乎將整個大漢王朝覆滅,你是漢朝的大臣,應(yīng)該同仇敵愾,可你卻懷念他的私人恩惠,反倒為他的死悲痛,這不是與他共同為逆嗎?”
為什么王允會說蔡邕懷念董卓的私人恩惠呢?這是由于當時董卓剛進京時,為了裝飾自己的門面,久聞蔡邕盛名,特別征召隱居江湖的蔡邕到中央政府任職,但是作為有風(fēng)骨的文人,蔡邕卻是不愿與逆賊董卓同流合污的,因此裝病拒絕了。董卓覺得蔡邕不給他面子,惱羞成怒,于是直言威脅蔡邕,如若不來就將你全家屠殺。
蔡邕聞言,為了全家老小也就只好坐著牛車日夜兼程趕到首都洛陽報到。董卓見到他后非常高興,對蔡邕倒真是禮遇有加,三天之內(nèi),蔡邕歷遍謁者臺、御史史、尚書臺“三臺”,坐上了直升飛機,最后升遷至宮廷隨從侍中位置,相對于今天部長級高官,封高陽侯。所以董卓于國是名奸賊,但對蔡邕卻也不能否認有知遇之恩。因此蔡邕這一聲嘆息于情于理也還算合適。但沒想到卻因此遭到王允的斥罵,并以“叛徒”的這樣的有大罪名將其逮捕,送交廷尉處理。
其實在當時,董卓搞白色恐怖統(tǒng)治,誰見了他不點頭哈腰?就是當時的王允事俸董卓還恨不得低下頭來舐董卓的腳指頭呢,雖然后來是王允出頭除掉了董卓,其中不乏有大義所在,但主要原因卻是因為權(quán)利斗爭所造成的結(jié)果。
蔡邕被捕之后,在監(jiān)獄中向王允作出了深刻的檢討,內(nèi)容大致是說:“我確實有罪,不該為董卓之死嘆息,但我正在撰寫的《漢史》一書,能不能效法當年司馬遷的故事,我愿承受臉上刺字、雙腳剁掉僅次于死刑的酷刑,只求不死,完成著作。”當時社會各界名流和權(quán)貴之士都很同情蔡邕,并出面為蔡邕向王允求情,但王允卻一律加以拒絕。
當時的太尉(相當于今天的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馬日磾出面為蔡邕向王允求情說:“像蔡邕這樣的蓋世奇才,通曉東漢王朝史跡典故,如果能讓他完成這部史書,將是一代巨作,而蔡邕的罪名實在微不足道,如果你殺了他,豈不是讓天下人都對你失望?”
王允卻回絕了他,說:“以前武帝劉徹沒有殺司馬遷,讓司馬遷寫出像《史記》這樣的謗書而流傳于世,現(xiàn)在,我們可不能讓如蔡邕這樣奸佞之流留在幼主身邊撰寫史書,這無益于今上圣德,而且還會使我們將受到蔡邕的諷刺和譏笑而流傳后世!”
王允覺得當時武皇帝沒有殺司馬遷,讓他寫了一本《史記》,將一些皇家的丑聞等事給揭露了出來,并流傳天下。這樣的事他不想做,他作為一名文人出身的官員,非常在乎死后之名。于是,未經(jīng)審問,蔡邕就在監(jiān)獄中被王允下令處死。
蔡邕,這么一名聞名于世的大文豪,就因為一聲嘆息,被王允以“叛徒”這個莫須有罪名殺掉,令人惋惜,令人費解,也更令人深思。在中國,文人歷來以社會為己任,喜發(fā)言論,敢為擔(dān)當,可總有那么一小撮人,為私利和小己,剛愎自用,聽不得逆耳忠言,不擇手段,將別人滅之而后快!讓人嘆息。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zé)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