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漯河市郾城、召陵地名之由來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6/12/27 16:50:31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三監(jiān)之亂”因周公專權引發(fā)。作為“周公把大鉞,召公把小鉞,以夾武王(《史記》)”的召公,與周公“五成而分陜,周公左,召公右(《史記》)”,威名不次于周公,對引發(fā)“三監(jiān)之亂”原因豈能不深思?故將其國名“妟”加匸為“匽”,示隱匿之意,也示其后要藏起鋒芒,低調做人,免招禍亂。
從金石銘文來看,“郾”字在西周作“匽”。如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的匽侯舞钖銅盾、堇鼎銘文,1955年于遼寧凌源海島營子出土的匽侯盂等。到了東周戰(zhàn)國,“匽”作為地名,加邑成了“郾”。如1997年7月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齊都鎮(zhèn)龍貫村發(fā)掘出的郾王職劍(郾王職即派樂毅攻占齊國的燕昭王。郾王職劍現(xiàn)存淄博市博物館),以及眾多的郾侯腰戈、郾侯載戈、郾王戎人戈,再到燕國最后一個國君的郾王喜劍、郾王喜矛等。
有人依據(jù)南北朝《水經(jīng)·潁水注》“東南逕召陵縣故城南,春秋左傳僖公四年,齊桓公師于召陵責楚貢不入即此處也。城內有大井,徑數(shù)丈,水至清深。闞骃曰:召者,高也,其地邱墟,井深數(shù)丈,故以名焉”的記載講述召陵來源,也有人以此認為召陵與召公沒有關系,進而推斷郾城與燕國始封也沒有關系,并以此否定傅斯年關于召公初封在郾城召陵的推斷。事實上,根據(jù)東漢《說文解字》:“召,呼也,從口,刀聲,直少切”的解釋,查遍所有字書,并未見“召”有高的意思;《辭!穼“陵”的解釋倒是符合北魏大臣闞骃之言:“大土山:山陵。丘陵。”顯然闞骃所曰“召者,高也”之語不足為信,以此否定召陵與召公無關也不足為憑。
在漯河流傳最廣的,就是有人依據(jù)郾城縣志在晉朝將召陵寫作邵陵推定,召陵原來念召(zhào)陵,因避司馬昭之諱改念召(shào)。須知,召(shào)作為姓氏和因姓氏所得地名,加右耳旁不加音意不變。古時地名如“匽”加“邑”為“郾”,“甘丹”加“邑”為“邯鄲”,“召”加“邑”為“邵”非常正常,在這里召陵的“召”加“邑”為“邵陵”,從書寫和觀瞻上來說,顯然有點畫蛇添足,再把“邵”改回“召”也很正常。召陵因召公而得名,不可能會念召(zhào)陵。
(作者:網(wǎng)絡來源 責任編輯:12301-3)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