欋(qú),農(nóng)具名,即四齒耙子。欋推,用四齒耙子推。碗,就是我們?nèi)粘K玫耐搿M朊,以碗為模具一個一個脫模,脫出來的東西一模一樣。
“欋推”和“碗脫”合起來,形容冗官非常多。
這個典故與武則天有關(guān),結(jié)合其出處講更好理解。
《資治通鑒》記載:“(長壽元年)春,一月,丁卯,太后引見存撫使所舉人,無問賢愚,悉加擢用,高者試鳳閣舍人、給事中,次試員外郎、侍御史、補闕、拾遺、校書郎。試官自此始。時人為之語曰:‘補闕連車載,拾遺平斗量。欋推侍御史,碗脫校書郎。’”
很明顯,這是諷刺武則天用人太濫,但這諷刺有失公允。
《資治通鑒》記載,長壽元年之前的垂拱二年,“太后命鑄銅為匭,其東曰‘延恩’,獻賦頌、求仕進者投之”。垂拱元年,“制內(nèi)外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舉”。
結(jié)合《資治通鑒》的三次記載,我們不難看出,武氏用人方針之一是鼓勵自薦,你覺得你行我就給你官做。此舉既可避免朝廷遺失英才,又給平民百姓施展才能的機會,在1000多年前的中國,其意義不可小覷。
你想,這命令一下,那些自我感覺良好的人還能不如過江之鯽?于是就有了“車載斗量”,就有了“欋推碗脫”,就有了對武則天的各類諷刺。
當然,這是極不公平的。
《資治通鑒》在記載這個典故的同時,特別強調(diào)了一個字——“試”,那就是你只要自薦,我就給你官做,但有試用期,試用期滿,合格了你留下,不合格則“尋以黜之,或加誅刑”。這說明,武則天要的是有真才實學(xué)的人。
就用人方面,司馬光評價武則天“挾刑賞之柄以駕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競為之用”。毛澤東評價她:“確實是個治國人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識人之智,還有用人之術(shù)。”
這些評價,武則天當之無愧。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