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xiāng):讓愚公泉精神煥發(fā)新的時代榮光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7/3/10 10:28:02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旱災年年有,十年九不收,逃荒賣兒女,吃水貴如油”。民謠中描繪的是解放前北站山區(qū)(2004年區(qū)劃調整為鳳泉區(qū))的真實場景。在北站山區(qū)13個村中,有4個村沒有一眼吃水井,人們吃水或翻山越嶺往返十幾里路去提水,或挖旱井積雨水雪水飲用。人們翹首企盼天上落下來的雨水或雪水,像收集糧食一樣,把那些濁流黃湯引入旱井,珍貴地窖藏起來。遇上災年,天不降雨,人們只好背井離鄉(xiāng),異地求生。想水盼水,尋水找水,讓曾經(jīng)的北站人鐵鞋踏破,望眼欲穿。
解放后,黨和政府十分關心山區(qū)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為了利用一切水源,解決山區(qū)人民的吃水和灌溉問題,1960年3月,新鄉(xiāng)市委決定興修“引黃登山渠”。“引黃登山渠”全長13公里,南起共產主義渠黑堆橋,北止分將池,途經(jīng)京廣鐵路、潞輝公路及崎嶇淺山丘陵,分10級提灌,引共產主義渠之水上山。此后,黨和政府還領導群眾進行了其他嘗試,分別在分將池村、金燈寺村等村莊興修大型蓄水池,以解人們的燃眉之急。但因水源不足均以失敗而告終。
接二連三的失敗像冬日清晨揮散不去的陰霾籠罩在整個北站山區(qū)。而從省城請來的地質專家所下的“此地不可能有水”的論斷更是徹底壓垮人們希望的最后一根稻草。
然而,1965年春天,后郭柳村村民司文元等人偶然發(fā)現(xiàn)一個溶洞,洞中竟然有水。經(jīng)抽水試驗,水位降到一定深度不再下降。這個溶洞就是現(xiàn)在愚公泉的發(fā)源洞。發(fā)現(xiàn)源泉,如同找到了“龍王嘴”,人們奔走相告,欣喜若狂。省地礦局物探隊工程師吳天成對鳳凰山的地質進行了長達一年的詳盡勘測,走遍了鳳凰山的溝溝嶺嶺,行程1000多公里,終于運用“激發(fā)極化衰變場法”,測定出了蘊藏地下水最為豐富的地方。解決北站山區(qū)缺水的問題終于讓人看到了希望。
1966年冬,耿黃公社(原北站區(qū)前身)黨委作出了開挖愚公泉的決定,發(fā)出了“向荒山要水,向荒山要糧,重新安排北站山河”的戰(zhàn)斗號召,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劈山開泉戰(zhàn)役。
工地上誕生了以青年為主的炮手隊、排險隊、風鉆隊、女風鉆班、石匠排、水電技術連等,打眼、放炮、打釬、鍛石、纏電機、修水泵,一派熱氣騰騰的繁忙景象。建設者面朝山崖背朝天,披星戴月,齊心協(xié)力,舍生忘死,頂風雨、冒酷暑,啃窩窩頭、吃黑菜團,歷盡千辛萬苦。
當時有歌贊頌:“凱歌奏,戰(zhàn)鼓敲,水利大軍戰(zhàn)山腰,開工修渠道;連排班組把擔挑,紅旗似海人如潮,工地真熱鬧。為革命,頭可拋,小車不倒飛著跑,爭分又奪秒……”施工現(xiàn)場,“愚公移山,改造中國”八個大字被深深地鐫刻在了峭壁上,一聲聲激昂高亢的號子,一首首振奮人心的歌曲,夾雜著此起彼伏的打釬聲,似萬馬奔騰,響徹山谷,撼天動地;一面面迎風招展的紅旗,一輛輛來來往往的獨輪車,一群群工人人頭攢動……
其實當時沒有人知道愚公泉會修成什么樣子,沒有人知道愚公泉要挖多久才能挖成,縈繞在人們心中的是這樣一個簡單的理由:只要這樣不停地挖下去,總有一天會不再缺水。
開挖愚公泉,首先遇到的是經(jīng)濟問題。當時公社的收入十分有限,靠國家給錢給糧國家有困難,怎么辦?只有依靠自己。開挖愚公泉的8年,是耿黃公社黨委帶領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8年。沒有資金,就到處籌集;沒有參考資料,就自己勘測、自行設計;料石自己開,炸藥自己制;沒有工具,能自己動手制造的,就堅決不買,有廢舊能利用的就決不添新。8年里,公社沒蓋過一間房子,沒添過一件家具。就這樣,他們自力更生籌集了200萬元水利建設資金,全部用在了水利建設上。在他們的帶動下,群眾自發(fā)在工地上開展“節(jié)約一粒米,一塊煤,一度電,一分錢”運動。數(shù)九寒天,人們在含水層里施工,指揮部決定每人發(fā)一雙解放鞋,群眾一討論,說:“不用每人一雙,咱干活兩班倒,人歇鞋不歇,兩個人一雙足夠用!”
愚公泉工程浩大,卻沒有任何現(xiàn)代化的機械,全部靠人力。由于沒有足夠的炸藥,大多數(shù)時候他們就只能掄起12磅重的大鐵錘,靠一根根的鋼釬,向一塊塊巨石發(fā)起“進攻”。雖然寒風刺骨,但掄錘打釬的人卻是汗流浹背,在這過程中,膝蓋被打腫,手指被砸傷,雙手磨出泡,就成了家常便飯。往外出石渣的時候,施工條件越發(fā)困難,車不能推,筐不能抬,完全要用肩膀扛,上百斤重的石塊扛在肩上,沿著崎嶇不平的小道爬上來,累得人氣喘吁吁。要知道,每挖下去1米深,就要有3600立方米石頭挖出來。
面對嚴酷的施工環(huán)境,北站人不怨天尤人,也不消極等待,而是靠雙手、靠苦干來改變自己的命運。時間就是進度,這是被群眾稱為“英雄炮手”的王長瑞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有一次,他到三號泉去搞水下爆破,下到泉底一看,泉底積了很多水。當時正是嚴冬時節(jié),天寒水冷,怎樣去完成這水底爆破任務呢?等待調來大型水泵,抽干了冷水再干嗎?不行,那樣會使整個工程進度推遲。他迅速地脫掉衣服,拿著早已密封好的炸藥,跳進了水里,泉水深及胸部,雙手夠不到炮眼,他用棉花塞住耳朵,屏住呼吸,潛入泉底去裝炮,以驚人的毅力,圓滿完成了水底爆破任務。
參加開挖愚公泉的婦女和下鄉(xiāng)插隊的女青年,也掄錘扶釬,向青石開戰(zhàn)。當時有些人譏笑她們說:“我人活六十見識廣,沒見過姑娘學石匠。”可是,姑娘們卻回答說:“胸懷朝陽干革命,婦女也要當愚公,敢向青石要泉水,定把石匠來學成。”她們干活不要命,苦練打錘本領,輕傷不下火線,衣服磨破了補了幾層補丁,鞋子磨爛了,干脆打著赤腳。女青年耿芳清一錘沒有打準,碰到了自己的膝蓋上,第二天,腿腫得抬不起來,領導和同志們再三勸她休息,她怎么也不肯。邢來平在扶釬時,被大錘砸爛了食指,她一不叫苦,二不叫疼,從衣服上撕下一條布,包扎起來繼續(xù)戰(zhàn)斗。下洞探險的司文元為了加快打釬速度,就主動給青年們進行技術指導。有一次,一個青年一錘打偏了,正掄到司文元的太陽穴旁,霎時他耳鳴眼花,但是,他卻笑著鼓勵那個青年說:“不要緊,繼續(xù)打。”他還把17歲的女兒也帶到了山上,并對她說:“愚公帶領子孫挖平了兩座山,今天,我們兩代人要在巖石底下開出清水泉。”
在8年開挖過程中,公社黨委的領導干部無論職位高低,年齡大小,都始終吃苦在前,沖鋒在前。他們下泉搬石,扶釬掄錘,無一不精。當時有一句順口溜說:“公社干部把門封,男女老少齊上工。”公社只留下了炊事員、電話員和門崗三個人日常值班,其他工作人員全部上到愚公泉工地。當時任公社黨委書記的曾國珍,盡管患有嚴重的心臟病,但仍然身先士卒、沖鋒在前,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愚公泉的建設上來。
22歲的孫風琴再過十幾天就要出嫁了,她卻一直堅持在工地上,不肯回家為自己收拾一些出嫁用的物品。1972年7月17日,在開挖三號泉的戰(zhàn)斗中,她一不小心隨著翻斗車摔下泉底,壯烈犧牲,成為第一位血祭太行的英靈。愚公泉建設中,先后有4名青年犧牲了寶貴的生命。
一號、二號泉完工后,北站人民又開鑿了南北長120米、東西寬30米、深45米的三號泉,挖隧洞400米連通了四號泉,出水量1.6立方米/秒。同時鑿成5公里長的輸水隧洞,建立15處提水站,架設15座渡槽,修砌石渠道50條,總長125公里,開鑿找水洞800米,自流洞150米,挖掘土石方400萬立方米。在灌區(qū)內建立蓄水池10個,蓄水量達30萬立方米。
愚公泉的建成解決了當時北部山區(qū)人畜吃水灌溉問題,使受益的13個村徹底擺脫了“吃水貴如油”的窘境,讓15000畝山坡地變成了水澆田,灌區(qū)糧食總產量由灌前的15.5萬公斤,增長到1981年的800萬公斤。歷史上水源奇缺的北站北部山區(qū),變成了“泉水嘩嘩流,渠道繞山頭,不怕天大旱,年年得豐收”的社會主義新山區(qū)。
(作者: 責任編輯:12301-3)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