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捻紅 丁麗 畫
天寶初年,洛陽的牡丹名品楊家紅傳到長安,由于楊貴妃的喜愛,移植到大明宮中,變異為一捻紅,成為天寶初年的新花王。此后,一捻紅開遍大江南北,為各地民眾所珍愛。
杜甫詠吟楊家紅
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春,全國進士考試在東都舉行,善無畏大師的弟子、洛陽才子李華中進士,而杜甫名落孫山,負氣遠游。當年十一月,善無畏大師圓寂于圣善寺,洛陽數(shù)萬民眾會葬大師于龍門西山,并建善無畏三藏塔院,李華親書塔銘,并開始在塔院長期守靈。
李華擬在塔院廣種牡丹,他聽聞楊山有牡丹奇品,在次年牡丹盛開的季節(jié),就親赴楊山。楊山,位于洛陽南部,因隋唐之際的名醫(yī)楊上善曾居此而得名。楊山多野生牡丹,楊上善在此建牡丹園,利用野生牡丹培育各種牡丹名品。楊上善去世后,其后人仍在此種花為業(yè)。李華在楊氏花園中,見到一種牡丹新品。這種花,為紅花、紫萼、黃蕊,世所罕見。待到秋來,李華將這種楊山牡丹移入塔院,同時種下了各色牡丹近千株。這種楊山牡丹,被命名為楊家紅。
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春,三十歲的杜甫從吳越回到洛陽,在首陽山建造了一個窯院,迎娶了其妻楊玉月,她是楊玉環(huán)的堂妹。李華是杜甫的同窗好友,參加了他們的婚禮。不久,杜甫夫婦到塔院去探望李華,看到盛開的楊家紅,當場詠吟了《花底》之詩:“紫萼扶千蕊,黃須照萬花。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质桥税部h,堪留衛(wèi)玠車。深知好顏色,莫作委泥沙。”
大明宮中一捻紅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冬,唐玄宗下詔,于次年二月舉行博學宏辭科。這是在正規(guī)科舉制度之外,選拔人才的一種特殊考試,考生的來源分三種,即皇帝直接提名、大臣推薦、各地官府按名額舉薦。李華被玄宗提名、杜甫被河南府舉薦,都獲得考試資格。但是,杜甫的養(yǎng)母萬年縣君,突然在洛陽仁風里去世,按規(guī)定他需守制三年,自動失去考試資格。
李華接到詔書后,到達長安,住在清禪寺,他將從洛陽帶來的一株楊家紅種在寺中。天寶二年(公元743年)二月,李華登博學宏辭科,為科首,即狀元。他被唐玄宗任命為翰林學士,與李白成為同事。
不久,清禪寺的楊家紅盛開,為長安未見之新品!肚喱嵏咦h》《事物紀原》載,楊貴妃前來觀賞楊家紅,她見到這種千葉紅花,很驚奇,就用手一捻,將手上的胭脂染在了花瓣上。當年秋,此株牡丹被移植到大明宮仙春館,待到花開時,每一花葉端有深紅一點,如指印痕。唐玄宗將此花命名為“一捻紅”,成為天寶初年的新花王。實際上,一捻紅未必是楊貴妃胭脂之痕所染,應是楊家紅的自然變異。
當時,李華的詩賦文章和名望遠遠高于李白,自李華任翰林學士后,李白受到冷落。天寶三載(公元744年)春,李白上書請求還鄉(xiāng),唐玄宗亦以其“非廊廟器”而賜金放還。李白自長安取道商州東行,不久,抵達東都洛陽。李白見到了杜甫,兩人成為摯友,留下了一樁千古佳話。
神州遍開一捻紅
在皇宮中,皇家花匠對一捻紅進行不斷培植,穩(wěn)定了此花品的特質,唐玄宗又將一捻紅的花苗分賜給大臣們,于是一捻紅走向民間,也回到她的故鄉(xiāng)洛陽。
北宋時,歐陽修撰寫了《洛陽牡丹記》一書,書中列舉牡丹名品24種。他說:“一捻紅、鶴翎紅、朱砂紅、玉板白、多葉紫、甘草黃,以色著。”他把一捻紅作為以花色而命名的牡丹名品之冠。
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在洛陽任職的周師厚,寫成《洛陽牡丹記》一書,他說:“一捻紅,千葉粉紅花也,有橒心;ㄈ~之杪各有深紅一點,如美人以胭脂手捻之,故謂之一捻紅。然開頭差小,可七八寸許。初開始多青折,開時后變成紅耳。”
南宋時,一捻紅傳到蘇州。范成大《吳郡志》說:“中興已來,人家稍復接種,有傳洛陽花種至吳中者”,“淡紅則風嬌、一捻紅”。所謂“中興以來”,指的是南宋建立后,當時大批洛陽人南遷,也將洛陽花種帶到蘇州,其中就有一捻紅。此后,一捻紅在蘇州歲歲花開。明朝王鏊的《姑蘇志》說,蘇州牡丹有一捻紅等十三個品種。
一捻紅又從蘇州移植到江南各地,明末任浙江右布政使的王象晉,著《二如亭群芳譜》,共記江南牡丹品種近兩百個,其中就有一捻紅。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