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的張姓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7/5/6 16:11:28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張姓的得姓始祖是張揮。字玉爵,號天祿,是黃帝的孫子。觀弧制矢,賜姓張氏。因其為弓正(長)之官,主祀孤星。經過長期的觀察,他發(fā)現(xiàn)孤矢星座中的八個小星的排列像彎曲的弓形,有一顆明亮的星體夾處在大犬和船尾兩個星座之間,像欲發(fā)的箭頭。受到啟發(fā),發(fā)明了弓箭。因其官名,被賜姓張。這一張姓主要是在河南境內發(fā)展,處在河南之中的漯河自然是其聚居、繁衍之地。
還有一支張姓是晉國大夫解張之后。解張,字張侯,是晉國的大夫,其子孫以解張之名命氏,世代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一部分留在原地,繁衍生息,一部分因這三個國家遷都而遷移。到了明朝初年,一批又一批的張姓族人從山西移民中原,F(xiàn)在漯河所轄的郾城、舞陽和臨潁都是當時移民的主要遷入地。張姓移民與土著張姓融合在一起,不僅人口得以壯大,而且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這樣以來,便形成了漯河地區(qū)張姓人口稠密,分布廣泛的自然特征。
據(jù)史載,濮陽壽張(今濮陽市臺前縣)有一個名叫張公藝的人(張良第二十六代孫)他家和睦相處,九世同居,對當時的世風影響很大。唐高宗李治泰山封禪,經過壽張,登門拜訪張公藝(時年88歲)。問其究竟,公藝秉筆書曰:“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鬧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其中含了一百多個“忍”字。高宗看罷非常佩服,即賜縑帛百匹,且親書“百忍義門”四個大字,以旌其族。大書法家張旭為其題詩曰:“張公書百忍,唐朝著勛名,天子躬親問,旌表懸門庭。洪都是故郡,清河脈長存,兒孫須當記,族遠詩為憑。”從此,張氏便以“百忍堂”作為堂號。
還有清河郡張歆;范陽郡的張宇;太原郡的張偉;京兆郡的張湯,都是歷史上的名門望族。
過去,人們在談論姓氏的時候,往往說:“張王李趙遍地劉”,總是用這句話來概括這五大姓的排列順序。據(jù)全國人口普查資料計算,張姓約占全國總人口的7%,略少于李姓和王姓,是當今中國的第三大姓,遍及全國各地。在我市,按人口計算,張姓卻是第一大姓。它們散居在各個街道社區(qū),聚居在鄉(xiāng)鎮(zhèn)村落。比如,源匯區(qū)的馬夫張、西寺張、張王于、沈張、張店;郾城區(qū)的張胡魏、張灣、堯張、大張、神張、溝張、斗張、渚張、高廟張、碾盤張、綽子張、盧張灣、張店;召陵區(qū)的楊樹張、扁擔張、呼雷張、柿園張、洼張、英張等都是張姓聚居的地方。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笑宇)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