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俱佳,風(fēng)格獨特
盡管因為“大節(jié)有虧”,王鐸的人品飽受質(zhì)疑,但他的書法成就是無法抹殺的。尤其他的行草書,雄奇超邁,驚世駭俗,被譽為“自唐懷素后第一人”。
王鐸的書法之路,從13歲臨習(xí)王羲之的《圣教序》就開始了。他對王羲之、王獻(xiàn)之父子情有獨鐘,做夢都在臨習(xí)《淳化閣帖》中的“二王”筆法,數(shù)年后能達(dá)到“字字逼肖”的地步。除此之外,他還廣泛涉獵歷代名家法帖,形成了張弛有度、勁健灑脫的獨特風(fēng)格。他的書法在日本極受歡迎,甚至有“后王(王鐸)勝先王(王羲之)”的說法。
“一日臨帖,一日應(yīng)請索。以此相間,終身不易。”天賦加勤奮,使王鐸的存世作品較多,其中最著名的是《擬山園帖》和《瑯華館帖》。
明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37歲的王鐸升任翰林院侍講。這年夏天,他回到孟津,整修家園,并將其命名為“擬山園”。王鐸去世后,次子王無咎將他的楷、草、行、隸諸體書法選出79幅近2萬字,請張飛卿鐫刻在長方形的漢白玉石上,歷時8年而成。
《瑯華館帖》是《擬山園帖》的姊妹篇,刻石略早,鐫刻人也是張飛卿。1958年,人們在洛寧縣的張鼎延舊宅掘土蓋房時,無意中發(fā)現(xiàn)地下有一個磚砌方池,里面整齊地排列著12方漢白玉石,《瑯華館帖》石刻珍品由此重見天日。
張鼎延與王鐸是同榜進(jìn)士,二人同朝為官,且是兒女親家,私交甚篤,經(jīng)常書信往來,詩酒唱和。張鼎延將王鐸的書法作品保存下來,請人刻石珍藏,名為《瑯華館帖》。因出土較晚,保存完好,《瑯華館帖》遂成為人們研究王鐸書法的珍貴資料。
王鐸是書法全才,諸體皆能。他的楷書代表作,當(dāng)屬為恩師袁可立作的近5000字的墓志銘。他的行書則追求“幽險猙獰”之美,十分另類。
除了書法,王鐸也擅畫。他的畫以水墨暈染為主,無論人物、山水還是梅蘭竹石,都灑脫古拙,別有意趣。
短短61年的人生,能成就這樣的“神筆王鐸”,實屬不易。

《瑯華館帖》局部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王鐸題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