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得道成仙、長生不老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事。尤其在古代,上至皇帝下至平民,懷揣這樣的夢想,修道、煉丹、吃藥乃至做出種種有悖常理的舉動的人比比皆是,與之有關的種種或荒誕不經,或讓人哭笑不得,或讓人扼腕的故事,充斥在各種歷史記載中。
巖壁下的山谷成了“升仙谷”
這是張華《博物志》里記載的故事。張華是洛陽人,但故事的發(fā)生地在湖南的天門山。
天門山,山峰峻峭,幽谷連綿,某處有一個大巖壁,壁立千仞,上面雜草老樹叢生,遮天蔽日。
巖壁下面有一條蜿蜒的小道,怪事就在小道上發(fā)生了——許多人走到這里,無緣無故地突然離地升空,上升,上升,一會兒就不見了蹤影。
這些人升仙了呀!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玄,越傳越真,于是乎,這個巖壁下的幽谷成了“升仙谷”,那條蜿蜒小道成了“升仙道”。
許多人慕名而至,在谷中的小溪中沐浴凈身后虔誠地站到巖壁下,而后飄然上升,慢慢消失……
好大一條蛇,“開口廣丈余”
越來越多頭腦發(fā)熱的人到“升仙谷”逐夢,驚動了一位清醒者,他覺得其中有異。
“這必是妖怪作祟,而不是什么成仙。”清醒者說完這句話,帶著一條狗進了“升仙谷”。
他在自己身上系了一塊石頭,牽著狗站在巖壁下。狗慢慢騰空,而他因為系著石頭的緣故,站在原地不動,但明顯感到有一股巨大的吸力,正使勁兒地將他往上吸。
從“升仙谷”出來,清醒者來到附近村子,招募了幾百個年輕力壯的村民,拿著棍棒、刀斧來到谷中,從巖壁底部向上,一路披荊斬棘來到壁頂。
好家伙,遠遠地,眾人看見一條大蟒蛇,“長數十丈,其高隱人”。
“作祟的就是此怪!”眾人吶喊著上前,又砍又刺,又砸又打。雖然“開口廣丈余”,駭人得很,但大蟒蛇最終還是抵擋不住眾人的圍攻,斃了命。
眾人這才看清,死蟒蛇的周圍集聚著小山似的一堆白骨,這些都是“升仙者”的遺骸,他們被巨蟒張口吸上壁頂,而后吃掉了。
緱山上的仙鶴觀,年年都有道士“成仙”
在唐代谷神子著的《博異志》里,咱們偃師的緱山上,也有類似的事情發(fā)生。
唐天寶年間,緱氏縣東太子陵邊有一座仙鶴觀,觀內有道士70余名,都是些“精專修習,法箓(lù)齋戒皆全”的高手。
仙鶴觀有個神奇的現象:每年九月三日夜,就會有一名道士得道“成仙”,消失得無影無蹤。久而久之,觀中人習以為常,晚上“成仙”一人,早上把這個人的名字報給管事的就行了。
由此形成的另一個現象是:每到九月三日夜,觀中的道士們就大開房門,誰也不顧誰,各自行事,為的是自己能得到神仙的眷顧,得以升天。
這事兒持續(xù)了好多年,直到有個叫張竭忠的做了緱氏縣的縣令。
張竭忠一到任,就聽說了仙鶴觀道士“升仙”的故事。他是個明白人,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兒,遂下決心弄個清楚。
“成仙”原來就是被老虎吃掉
又到了九月三日夜,張縣令提前派了兩個干練的手下,拿著武器藏在觀中暗中觀察。三更過后,一只黑色大老虎潛入觀中,不大一會兒,嘴里叼著個道士就走了。
兩位勇士搭弓射箭射向黑虎,可惜未中,但黑虎也受了驚,丟下道士跑了個無影無蹤。
第二天,張縣令將情況報告給河南府,得到“弓矢大獵”的支援。他帶人上了緱山,在太子陵東邊的一個石洞中發(fā)現了數只老虎,遂一一殺之。殺掉老虎后,人們在洞中發(fā)現了許多人的頭發(fā)和骨骼,還有一堆道士穿的衣服。
那些所謂“成仙”的道士,實際上被老虎吃掉了。
自此以后,仙鶴觀的道士一個一個地離開了,仙鶴觀逐漸荒廢,后來成了太子陵守陵使的居處。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