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街“正月十九故事會”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7/7/21 10:46:52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據(jù)已故的民俗學家張福祥先生所撰《漯河正月“十九會”由來》一文說,肇始于民國初年(1914至1915年之間)。因缺乏文字記載,成為一家之說。
據(jù)現(xiàn)年八十多歲的趙恒林先生說:“我聽我爺爺趙之海講,河上街的十九會跟商務(wù)會有關(guān)。”他說,他爺爺原是民國時期郾城縣負責教育的官員。那時,源匯寨已有多家大商號,平漢鐵路通火車,靠近車站的煤市街,已有好幾家轉(zhuǎn)運公司。為了把生意做紅火,提高知名度,擴大影響,當時的商務(wù)會會長就將大商號的老板召集過來,分攤?cè)蝿?wù):到周圍鄉(xiāng)鎮(zhèn)縣城,去聯(lián)系玩故事的,到河上街表演。當初河上街不是沒有玩故事的,只是不多,只有旱船、高蹺、盤鼓、舞龍、大頭羅漢幾個項目。
為增加雜項,他們?nèi)シ綀A各地,尋找會玩肘哥、馱個、二鬼扳爹、豬八戒背媳婦等故事的人,來河上街表演。為了烘托氣氛,還廣貼告示,歡迎人們前來觀看。
這種有關(guān)風化教育的活動,得到了縣城教育部門的趙之海認可,便順利地實施起來。
“正月十九故事會,不是廟會。”趙恒林先生說。那時的河上街,不是因為到廟里進香而興起的,而是因為源匯寨北門碼頭、大椿樹碼頭船運貨物的繁華和火車站貨運的興隆,人們過年喜愛熱鬧,所以才于春節(jié)期間自然而然形成的。加上又有商務(wù)會的推進,才逐漸壯大。
據(jù)1935年的《大華晨報》載:“四鄉(xiāng)赴會者,斯日多往城內(nèi),來漯者較少,乃改期十九。”此為一說。
據(jù)祖居南大街、我市著名的書畫家趙振剛先生說,還因為牛行街的生意興隆,外地來漯河的?凸龠^罷“元宵節(jié)”紛紛趕來,為滿足外來生意人的喜慶熱鬧愿望,把正月十五的故事會順延四天,故而為“十九會”。由于不以“廟”而起,所以稱之“十九故事會”。
趙恒林先生講,斯時的商務(wù)會在漯河老黨校的東面,臨街七間樓房,六間為門面,正中是一間門樓。走進門樓,靠東正南,一拉溜五間,為商務(wù)會會議室,會議室內(nèi)擺有條幾、方桌、茶幾、太師椅。門樓內(nèi)是個偌大的大院,足有一個籃球場大。
商號下去“寫”(請)來的故事,一般都要先到商務(wù)會院里玩一玩。外來玩故事的,在商務(wù)會院里耍,引來眾多老百姓觀看,里三層外三層的,鑼鼓喧天,熱鬧非凡。
對于請來玩故事的,有優(yōu)越的招待:由商號負責管吃管喝管住,此外,故事隊到哪個商號門前,哪個商號就要放火鞭攔住,玩上一玩,還要封上二斤點心,甚至包個紅包。而玩故事的常備幾根白蠟桿,將獲得的糕點穿在桿子上由人抬著,以示炫耀:看誰得到的糕點多,說明誰表演的好,誰最受歡迎。結(jié)束后,由牛車或騾馬車拉回家,分給演員。如此一來,河上街熱鬧異常。
趙恒林先生說,每逢正月十六、十七、十八這幾日,他們家的七大妗子八大姨、姥姥舅媽、男客女眷來了一大群,將個后面的南屋住了個滿滿當當。為應(yīng)酬到來的客人,他家事先都要買些麥秸打地鋪,安上大鍋蒸饃煮粥,招待親戚以及親戚的親戚。好在他們家那時還算小康——父親趙家駒是縣里的郵遞員,薪水可觀,還能應(yīng)酬下來。
(作者:網(wǎng)絡(luò)來源 責任編輯:12301-3)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