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先賢不為“傍名人”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7/7/25 10:47:06 來源:洛陽市旅游局 點擊次數(shù):
為邵雍書碑
就在重修三程夫子墓的同一年,張漢也拜謁了安樂窩的邵雍祠并題聯(lián)。
一二十年前,家在老城的何漢儒騎著自行車,到處尋找張漢留下的碑刻題字。據(jù)他介紹,邵雍祠的張漢題聯(lián)原刻于“大殿明柱”上,可惜“文革”中被毀,他根據(jù)舊照片和邵氏家譜進(jìn)行了輯錄。
前段時間,我來到安樂窩,想尋找張漢題聯(lián)留下的痕跡。68歲的邵雷勤用手一指:“原聯(lián)毀了,后來重刻了一副,就在大殿里的暖閣旁邊。”
我再去找,果然看到邵雍坐像兩邊有三副對聯(lián),都刻在木上。中間一副與何漢儒所錄一致,右為“托唐虞之際為天民外王內(nèi)圣”,左為“卜河洛之間作地主坐嘯行歌”,落款“石屏張漢”。
不得不說,張漢此聯(lián)頗見功力,很貼切地概括了邵雍的一生。
邵雍是北宋大儒,也是洛陽人的“老鄰居”。他一生不求仕進(jìn),只在安樂窩中飲酒賦詩、耕讀講學(xué),雖清貧卻自得其樂。60歲那年,他將平生所學(xué)著成奇書《皇極經(jīng)世》,從此再無牽掛。邵雍的父親邵古長期隱居伊川,自號“伊川丈人”。邵古去世后,邵雍遵從父親遺愿,將其墓地選在伊川神陰原西南(今伊川縣平等鄉(xiāng)紫荊山下)。
公元1077年秋,67歲的邵雍走到了生命盡頭。在他彌留之際,司馬光、張載、程顥等友人商量,要將他葬到近城的邙山上,邵雍卻要求“從先塋”,和父親葬在一起。
我曾去拜謁邵雍墓,那里又名“安樂佳城”,有石坊、石獸和石碑與這位先賢相守。當(dāng)年張漢為邵雍祠題聯(lián)后也來到這里,書碑“宋儒邵康節(jié)先生墓”,就像他為三程夫子墓書碑一樣。
為范仲淹修墓
范仲淹是北宋名相,去世后葬在萬安山南麓,即今天的伊川縣彭婆鎮(zhèn)許營村北。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張漢來到這里,看到墓祠年久失修,一片荒涼,便決定刻石立碑、整修墓園。
當(dāng)時,墓園中已有宋仁宗親書碑額的“褒賢之碑”,張漢身為河南知府,所立的碑自然要退后一步。
“褒賢之碑”是一通高大的神道碑。公元1052年,64歲的范仲淹去世,宋仁宗為其親書碑額,“翰林學(xué)士兼尚書吏部郎中”歐陽修撰文,“翰林學(xué)士兼尚書吏部郎中王洙”書丹。因為過于珍貴,此碑外面砌有青磚碑樓,后來為便于保護(hù),碑樓還加裝了玻璃門。
張漢為范仲淹所立的碑在“褒賢之碑”后面,碑體高大厚重,上書“宋參知政事范文正公墓”幾個大字,落款為“雍正五年菊月之吉賜進(jìn)士出身翰林院檢討知河南府事張漢志”,書丹人是“虞城后裔洛陽縣教諭范百順”。
——范百順既是張漢屬下,又是范氏后裔,能為此碑書丹,大概也是他的一樁人生幸事。
“菊月”乃農(nóng)歷九月,因此月菊花開放,故名。
當(dāng)初,范仲淹在母親謝氏去世后,將她葬在萬安山南麓,并將這里作為自己的家族墓地。后來,他的子孫三代十幾人都葬在這里。
范仲淹的兒子中有兩名都是宰相,加上他自己,人稱“一門三相”。張漢有感于此,又刻了幾通石碑,分別上書“宋范文正公母秦國太夫人墓”“宋范文正公長子監(jiān)簿公墓”“宋范文正公三子恭獻(xiàn)公墓”等。
范仲淹墓園分前域、后域兩部分,張漢刻立的這幾通碑在前域。后域葬的是誰呢?有名的“布衣宰相”——范仲淹次子范純?nèi)省?/p>
[1][2]
(作者:張廣英 責(zé)任編輯:12301-3)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