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見岳武穆 召伯在甘棠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7/8/7 10:19:04 來源:洛陽市旅游局 點(diǎn)擊次數(shù):
甘棠,又稱棠梨、野梨,是一種落葉喬木,多生長在荒郊或路旁。召伯德高望重,勤政愛民,他在洛陽期間,經(jīng)常外出巡視,體察民情。一次走到宜陽,他在路邊的甘棠樹下休息,有百姓來反映問題,大家各執(zhí)己見,爭論不休,都想讓召伯為自己說話。召伯現(xiàn)場辦公,不偏不倚,讓問題得到了圓滿解決。
后來,召公離開洛陽,當(dāng)?shù)匕傩崭心钏亩鞯,將那棵甘棠樹保護(hù)起來,不讓人修剪砍伐。他們將甘棠樹視為召公的化身,作了《甘棠》一詩來歌頌他,這個地方也漸漸成了甘棠村。東魏時期,宜陽縣曾稱甘棠縣,隋朝時又改稱壽安縣。
甘棠村舊有召公廟,唐初李泰編《括地志》,對此曾有記載:“召公廟在洛州壽安縣西北五里。召伯聽訟甘棠之下,周人思之,不伐其樹,后人懷其德,因立廟。”
清雍正二年,張漢來到甘棠村的時候,甘棠樹和召公廟都已不存。他感嘆不已,命當(dāng)時的宜陽縣令郭朝鼎尋訪故地,自己書碑并撰寫《召伯甘棠記》一文。
今天,張漢留下的這通碑仍立在甘棠村的廣場上,上書“召伯聽政處”5個大字,落款為“河南尹張漢書,大清雍正二年臘月宜陽令郭朝鼎立”。
這一年,郭朝鼎還是宜陽縣令,不久后他將出任洛陽縣令,繼續(xù)配合張漢的工作。在保護(hù)古跡方面,他算得上張漢的最佳搭檔。
他要“次第修復(fù)”忠臣義士墓
張漢是一名講氣節(jié)的文人,在任河南知府期間,決心對洛陽的忠臣義士墓進(jìn)行修復(fù),比如萇弘墓。
周大夫萇弘學(xué)識淵博,長期為周王室效力。公元前518年,孔子入周問禮,曾特意向萇弘學(xué)習(xí)樂的知識?鬃踊厝ズ笤俾犐貥,如癡如醉,達(dá)到了“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
可惜當(dāng)時周王室衰微,萇弘為了削弱諸侯實力,保住王室體面,不得不置身于權(quán)力斗爭的漩渦,最終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那是公元前492年,晉國發(fā)生大夫范吉射叛亂事件。周王室大臣劉文公與范氏為世代姻親,萇弘便暗中幫助范氏。叛亂平息后,晉國以此為借口討伐周王室,周敬王迫于壓力,下令將萇弘處死,葬于邙山之上。
含冤而死的萇弘,相傳“其血三年化為碧玉”。今天偃師市有化碧村,就是萇弘墓所在的地方,千百年來,有很多文人墨客到萇弘墓前憑吊。
張漢來的時候,萇弘墓只剩一抔(póu)黃土,景象不勝凄涼。他將墓地修復(fù)之后,賦詩一首刻于石上,開頭稱“題周大夫萇弘墓去洛京三十里”。據(jù)何漢儒介紹,此詩碑文字為張漢草書,較為少見。
在修復(fù)萇弘墓的時候,張漢得知顏真卿、許遠(yuǎn)的墓都在偃師,就表示“余將次第修之”。
顏真卿和許遠(yuǎn)是唐代名臣,都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后死于叛軍之手。“偃師何處識顏家,南海神州授碧霞。四水交流存葬地,祿山一變靜塵沙……”這是張漢在拜謁顏真卿墓時寫下的詩句。對他來說,修墓就是保護(hù)古跡,保存一段段歷史。
“漢丞相朱買臣墓在谷水西,孔子的弟子冉伯牛墓在邙山上,張漢都曾前去立碑。”何漢儒說,可惜這些碑刻都已找不到了。
(作者:張廣英 孟璐 責(zé)任編輯:12301-3)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