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歷史雖短,卻在洛陽留下許多值得回味的故事。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由此產(chǎn)生了許多性格鮮明的洛陽令,陽固就是其中之一。陽固剛直雅正,不畏強權,居官清廉,家無余財。陽固去世時,家徒四壁,家人無力置辦喪事,親戚朋友出資購買棺木將其安葬。
書香世家
陽固,生于公元466年,字敬安,北平無終(今天津薊縣,一說河北玉田)人。陽固出身于書香門第,其祖父陽尼、兄陽承慶俱為北朝學問家,陽固卻走了與陽尼、陽承慶不同的道路。史書記載,陽固少年時喜歡行俠仗義,好習武術。不過,與27歲開始發(fā)憤苦讀的蘇老泉(蘇洵)相比,陽固浪子回頭還不算晚——他26歲開始發(fā)奮努力,遂博覽群書,學問大有長進。
北魏大將軍、宋王劉昶(chǎng)聽說了陽固的才氣,就將其招至軍營中,讓他出謀劃策。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陽固隨劉昶攻伐叛軍。劉昶是劉宋文帝劉義隆第九子,投奔北魏后,官至大將軍,被封為宋王。出身王室的劉昶性情暴躁,治軍甚嚴,官兵都很怕他。更可怕的是,劉昶聽不進別人的意見,誰和他意見不一致,他就大發(fā)雷霆,甚至將提意見的下屬處以極刑。陽固卻毫不理會這些,有了意見就找劉昶當面提出來。劉昶覺得很不爽,總想找機會干掉陽固。
機會來了,有一次,劉昶派陽固領兵攻打一個險峻的關隘,想讓陽固吃一次苦頭,更希望他在戰(zhàn)斗中受傷甚至犧牲。出乎劉昶意料的是,陽固不僅欣然接受了這一任務,指揮時還勇敢果斷,神情自若。他手下的官兵備受鼓舞,無不奮勇爭先,迅速把叛軍擊潰,攻占了險關,為大軍打通了前進之路。
陽固在這場戰(zhàn)斗中的表現(xiàn),讓劉昶深感欽佩,他不但打消了殺陽固的念頭,而且準備對其委以重任。陽固凱旋后,劉昶把陽固在戰(zhàn)斗中的出色表現(xiàn)告訴了孝文帝,文才出眾的陽固以軍功得到了孝文帝的贊賞。不久,陽固被任命為大將軍府參軍事,成了劉昶手下的一名軍事參謀。
《南北二都賦》
公元499年,北魏孝文帝病逝,宣武帝元恪即位,改元景明。宣武帝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即位后終日沉湎于念經(jīng)拜佛,把軍國大事委托于外戚。那些外戚只知道橫征暴斂、中飽私囊,弄得民怨沸騰,國力衰微。
時任中書侍御史的陽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發(fā)揮自己的文學才能,寫了一篇《讜言表》,上奏元恪,從六個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治國方略:盡快確立儲君,為其配備優(yōu)秀的老師進行教導;設立專門的軍事機構負責抵御外國的侵擾,保衛(wèi)國家安全,以穩(wěn)定民心;皇帝應親自管理朝政,親近宗族,以鞏固皇室的地位;推舉賢良之才,對其委以重任,罷黜不稱職的官員,“使野無遺才,朝無素餐”;減少徭役與賦稅,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杜絕玄妙虛妄的言論,省下佛事上的花費來救濟貧民;加強軍隊建設,儲備武器,增建水軍,以消滅南朝,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
現(xiàn)在看來,陽固的這些建議都是切實可行的,可惜宣武帝沒有采納。到宣武帝統(tǒng)治的后期,外戚高肇專權,朝廷更加腐敗,出現(xiàn)很多貪官污吏,如宣武帝的叔父元禧昏庸無能,侵吞了大量田地和鹽鐵產(chǎn)業(yè)。另一位宗室大臣元詳,則大搞“官倒”。由于上行下效,加上宣武帝沒有及時嚴懲,北魏貪污腐敗的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
空懷治國良策的陽固無可奈何,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憤懣,撰寫了一篇《南北二都賦》進行諷諫。他的這首辭賦以北魏早期的北都盛樂和南都平城為描寫對象,揭示王公貴族的驕奢淫逸和都城洛陽百姓的艱難生活,兩者形成鮮明對比,體現(xiàn)了陽固的良苦用心。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