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行國學(xué)故事選粹:原來傳說中的小白龍和龍媽住在這里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7/11/24 16:28:29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小白龍回來了,見母親不高興,急問何事煩惱。龍娘只憤憤的說:“凡是白壽家的地,一滴雨也不要給他下。”小白龍不敢多問,趕緊點頭說:“龍兒記下了。”
再說白壽夫妻自從把女兒趕出家門以后,心里一天也沒有平靜過。特別是白于氏,雖然相信自己的女兒決不會干那傷風(fēng)敗俗之事,可又擋不住風(fēng)言風(fēng)語的議論。那一夜,女兒走后,他們也連夜逃難似的搬到了林慮山下。初時生活還勉強(qiáng)過得去,近來可就不行了。自己種哪塊地,那塊地就苦不落一滴雨。剛開始還以為是偶爾巧合,后來就想到是蒼天報應(yīng),卻終不知究竟為了何事,無奈何,每到下雨老兩口就跪到地里向天磕頭禱告。小白龍看著他們雖然可憐,也不敢違背母親的話,擅自給他們下雨。久而久之,小白龍見他們又將顆粒無收,實在于心不忍。終于有一天,小白龍愁眉不展的回到了白龍洞。龍娘見兒子滿懷心事,好象猜到了什么。幾次要問,又怕要真的有事,自己又不知道怎么說才好。還是小白龍小心翼翼地先開了口:“母親呀,孩兒見白壽夫妻每每跪在地上苦苦求雨而不得,其情實在可憐……”
龍娘只點了點頭,就已淚流滿面。小白龍一見,趕快給母親磕下頭去:孩兒不孝,孩兒不該問……龍娘默默的流著淚,伸手把龍兒拉近膝前,這才把辛酸的往事從頭至尾說開來……母子倆說一陣、哭一陣,誰也不知道在這大山深洞里,母子倆究竟說了多久、哭了多久,直說的連日來烏云滾滾、冷風(fēng)陣陣。
不知什么時候,巨龜、巨鱷把土地爺和山神爺也請來了,他們也在旁邊陪著流淚,見龍娘漸漸止了哭泣,這才勸到:“龍娘啊,你父母一生老實巴交,受封建禮教、世俗偏見影響太深;再說凡人哪能知道這天授龍?zhí)ブ䴔C(jī)。你的父生性鹵莽,做的事確也有些欠當(dāng),但若無你父的棍棒狠打,也就無你白龍兒的曲背弓身;你母親雖然心地善良,真要趕你出門時,她也阻攔不住,若無你父親趕你出門,受盡人間磨難,也就無你今日成得正果;若不是你走投無路、舍身跳崖,也無你龍兒的橫空出世、速成龍身。此一切盡是天數(shù),切莫要再怨及你的父母,他們失去了自己的親生骨肉,也曾痛不欲生,所幸命不該絕,至如今也歷了無數(shù)生活凄苦。”
“母——親……”一提起母親與自己生離死別后,也受了許多苦楚,這真是“人在天地間,由身不由已”,數(shù)年來,龍娘終于又一次大聲地喊出了自己心中思念的聲音。
山神爺見狀,趕快趁熱打鐵解勸到:“龍娘啊,若依小老兒之見: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算了。你現(xiàn)在已位近仙班,不日升仙;蚩杉s他們前來一會,雖不能與他們見面,話別一場,也是了斷塵緣。” “母——親……”龍娘又是一聲慘切的呼叫。 “小老兒今晚就去……”土地爺說完話,轉(zhuǎn)身就不見了。
卻說窮困得早已心灰意冷的白壽夫妻,這一天晚上突然同時做了一個奇怪而相同的夢,明明白白夢見一個小老頭兒站在床前跟他們說:“女兒沒有死。當(dāng)年確曾幫助一個老乞丐洗棉袍,但那老乞丐是位上仙,上天感你家祖輩積德、女兒心善,特賜龍種神胎,現(xiàn)今早已生下你外甥小白龍,母子二人就住在南邊山中的白龍洞里。外甥正管理漳河水系、本地雨露,女兒修成正果,不日升仙,趕快前去相會”云云。白于氏一聽自己的女兒還活著,夢里就問:“哪里,哪里?到底在哪里?” “西南方向百十里,一問白龍洞便知,切記切記!” 白于氏打夢里就哭起來,一直哭到夢醒。看窗外月明星稀夜半三更,一想起自從女兒離家后,老兩口又生氣又后悔,白天想白天哭,晚上想晚上哭,如今聽說還活著,真不知遭受了多少苦難,就是假的也相信。急叫白壽醒來,白壽也是淚人一個,大聲埋怨到:“有個老頭說咱女兒還活著,我要跟他去找女兒,你干嗎非要把我叫醒?”早早起床,準(zhǔn)備了供品、干糧就出發(fā)了。一路上起早貪黑、逢人就問,不日就到了白龍洞外的山下。
土地爺引泉送水,山神爺喜鵲帶路?汕赡且惶靹e無其他香客,洞外是老兩口垂淚磕頭,洞里是小白龍陪伴母親傷心落淚。洞里洞外雖不能相見,但聞言有聲,各自訴說離別之情,哭也哭了,說也說了。臨下山時,忽地一朵白云上邊現(xiàn)出龍娘與小白龍的形象,白壽老兩口再三對上蒼磕頭,方才離去。
下山不久,白壽老兩口忽地在路邊發(fā)現(xiàn)一個餓昏睡著的小孩,叫醒一問,是一個討飯的孤兒。此時有一個聲音在他們耳邊響起:“快帶他走吧,我已幫你們留他多日了。”從此后,白壽老兩口也有了依靠,三口人不驕不狂,勤儉持家,漸漸過起了豐衣足食的好日子。
數(shù)日后,龍娘升仙,白龍它任,但洞中仙氣仍在,求雨亦靈,求藥亦靈,確曾福佑了一方百姓。洞口外的竹筍,隨吃隨長,不吃慢長,多年來已老化如石,長大如山。洞里邊的鐘乳石潛移默化,記錄下當(dāng)年生活的遺跡:石床、石碗、石凳、掛衣釣、縫衣針、石鱷、石龜……
(作者: 責(zé)任編輯:12301-3)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