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源自許昌的成語典故你都知道嗎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7/12/28 14:38:16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許昌地處中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西周時為許國。東漢末年,曹操迎漢獻帝劉協(xié)遷都許昌,著名的“建安文化”即源于此。三國時,曹丕建魏,許昌是五都之一。許昌長期為郡或州治所,為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明史作出了應有貢獻。許昌在歷史上發(fā)生過許多大事,涌現(xiàn)了許多歷史名人,為世人傳頌。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形成并留下了許多含義豐富、膾炙人口的成語和典故。有的至今仍被人們所常用。
多端寡要:三國時,曹操謀士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今許昌市禹州)人。郭嘉投奔袁 紹 ,在共事中,感到袁紹徒有虛名,不能成大業(yè)。他批評袁紹的主要缺點是“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意思是說:袁紹想法很多,抓不住要點,遇事喜歡反復推敲,但缺少決斷。于是他棄袁又投曹操。“多端寡要”形容頭緒多,不得要領,抓不住關鍵。
先禮后兵:三國時,曹操領兵攻打徐州,徐州牧懼怕曹操,請劉備給曹操寫一書信,勸其解和。曹操看了劉備的書信后很生氣,欲斬殺送信的使者,并竭力攻城。曹操的謀士郭嘉(穎川穎翟人)諫言曰:“劉備遠來救援,先禮后兵,主公當用好言答之,以慢備心;然后進兵攻城,城可破也。”曹操從其言,款留使者,后發(fā)回書。“先禮后兵”形容和人打交道,先禮貌,行不通,再用武力的辦法解決。
愛人以德:三國時,曹操的重要謀士荀 ,字文若,潁川潁陰(今許昌市魏都區(qū))人。他少時好學,才思敏捷。曾任漢侍中、尚書令等職,為曹操謀劃了許多大事,推薦了許多人才。他為人謙虛,尊重人才,但對人不偏私,不姑息。《三國志·荀 傳》:“君子愛人以德 。”意思是說,按照德的要求去愛護人,F(xiàn)在用“愛人以德”比喻要以治病救人的態(tài)度幫助別人。
韜晦之計:東漢末年,劉備兵敗在許昌時,為了隱藏自己的才華和大志,經(jīng)常躲避曹操。《三國演義》二十一回:“玄德也防曹操謀害,就下處后園種菜,親自澆灌,以為韜晦之計 ”。關、張二人不知劉備用意,卻埋怨劉備:“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學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 所 知也。”“韜晦之計”形容隱藏才華和技藝以等待時機的計謀。
何足掛齒:漢末,曹操與劉備在許昌青梅煮酒論英雄時,曹操問劉備:“玄德久歷四方,必知天下英雄,請試指言之。 ”玄德怕曹操看出他的胸懷大志,故意提出袁術(shù)、劉璋等人是天下英雄,他提出許多人被曹操否定后又提出張 繡 、張魯、韓遂等人。曹操鼓掌大笑說:“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掛齒!”“何足掛齒”形容不值得一提。
胸懷大志:漢末,曹操與劉備在許昌青梅煮酒論英雄時,曹操問劉備:“玄德久歷四方,必知當世英雄。請試指言之。”當劉備所提及的人物都被曹操否定之后,劉備自責的說:“舍此之外,備實不知。”曹操說:“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胸懷大志”形容胸中有遠大志向。
縱虎歸山:東漢末年,劉備投奔曹操后,怕曹操 加以謀害。正在無法脫身之時,一天忽然聽說袁紹滅了公孫瓚,袁紹的弟弟袁術(shù)帶領部隊投奔袁 紹 ,還準備把他得到的玉璽送給袁 紹。劉備看到曹操對形勢的發(fā)展很焦急,便乘機提出自己愿意領兵去徐州攔截袁術(shù)。曹操同意了,撥給劉備 5 萬人馬東征。曹操謀士郭嘉、程昱知道此事后忙來勸阻說:“昔劉備為豫州牧時,某等請殺之,丞相不聽。今又與之兵,此放龍入海,縱虎歸山也!” 曹操猛然醒悟,急派許褚去追,已追不回來了。后人用“縱虎歸山”比喻把敵人放走,留下后患。
出言不遜:三國時,關羽辭曹,為尋劉備千里走單騎,關羽出許昌西北而行。正走時,曹操趕來送行,辭別曹操去追趕車仗。約行三十余里,關羽看不見甘、糜二人坐的車仗,心中慌亂。忽見一少年趕來,棄槍下馬,拜伏于地。關羽問曰:“壯士愿通姓名嗎?”答曰:“吾本襄陽人,姓廖名化,字元儉。因世亂流落江湖,聚眾五百余人,劫掠為生。適才同伴杜遠下山巡哨 ,誤將二夫人劫掠上山。吾問從者,知是大漢劉皇叔夫人,耳聞將軍護送在此,吾即欲送下山來,杜遠出言不遜,被某殺之,今獻頭與將軍請罪。 ”“出言不遜”形容說話傲慢。
割發(fā)代首: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農(nóng)歷四月,曹操統(tǒng)兵從許昌出發(fā)征討張繡。他看到麥子正熟,群眾外逃不敢收麥,便使人傳諭村民及軍士曰:“吾奉天子明詔,出兵討逆,與民除害。方今麥熟之時,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將校凡過麥田,但有踐踏者,并皆斬首。”曹操乘馬正行,忽田中驚起一鳩。馬見眼生,竄入麥田中,踐壞了一大片麥田。曹操隨口呼行軍主薄,擬議自己踐麥之罪。主薄曰:“丞相豈可認罪?”曹操曰:“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眾?”即掣所佩之劍欲自刎,眾急救住。部將郭嘉曰:“古者《春秋》之義,法不加于尊。丞相總統(tǒng)大軍,豈可自刎 。”曹操沉吟良久,以劍割自己的頭發(fā),擲于地曰:“割發(fā)權(quán)代首。”使人以割發(fā)代首,傳至三軍曰:“丞相踐麥,本當斬首號令,今割發(fā)已代。 ”于是三軍悚 然,無不懔遵軍令。后來這個典故流傳很廣。
毛發(fā)倒豎:東漢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漢獻帝遷都許昌后,朝政大權(quán)落入曹操之手,漢獻帝劉協(xié)很不滿意。建安四年三月,獻帝召國舅董承,以贈錦袍名義,傳授密詔,要其殺滅曹操。詔曰:“朕聞人倫之大,父子為先;尊卑之殊,君臣為重。近日曹操弄權(quán),欺壓君父,結(jié)連黨伍,敗壞朝綱;敕賞封罰 ,不由朕主。朕夙夜憂思,恐天下將危。卿乃國之大臣,朕之至戚,當念高帝創(chuàng)業(yè)之艱難,糾合忠義兩全之烈士,殄滅奸黨,復安社稷,祖宗幸甚!破指灑血,書詔付卿,再四慎之,勿負朕意!建安四年春三月詔。”董承歸家在錦袍中找到詔書,在后堂正與朝臣子服、子蘭商議詔書之事,西涼太守馬騰來許求見董承。開始董承不愿見馬騰,在得知馬騰也有反曹救國之心后,邀其入院相見!度龂萘x》二十回:“(董)承知(馬)騰忠義,乃曰:公且息怒,某請公看一物。取詔示之。騰讀畢,毛發(fā)倒豎,以齒嚼唇,滿口流血。”“毛發(fā)倒豎”形容恐懼的感覺和害怕的樣子。
如坐針氈:東漢建安四年三月,漢獻帝向國舅董承贈錦袍傳詔書之后,董承遵漢獻帝旨意,連結(jié)了王子服、王子蘭、吉平等六人反曹。后來有人向曹操告密,詔書敗露。曹操先拿吉平問罪,又趁設宴席,把董承與王子服等人抓獲!度龂萘x》二十三回:“(曹)操曰:‘眾人不知,此人(指吉平)連結(jié)惡黨,欲反背朝廷,謀害曹某,今日天敗,請聽口詞。'曹操命人將其先打一頓,昏絕于地,以水噴面。吉平蘇醒,睜目切齒而罵道:‘曹賊!不殺我,更待何時!'曹操曰:‘同謀者先有六人,與汝共七人耶?'吉平只是大罵。王子服等四人面面相覷,如座針氈。”“如座針氈”形容焦急恐慌,坐立不安。
大驚失色: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曹操將董承等五位大臣及其全家老小押至許都各門斬首示眾。《三國演義》二十四回:“曹操既殺了董承等眾人,怒氣未消,遂帶劍入宮,來弒董貴妃。董貴妃是董承之妹,帝幸之,已懷孕五月。當日,帝在后宮,正與伏皇后私論董承之事尚無音耗,忽見曹操帶劍入宮,面有怒容,帝大驚失色。”“大驚失色”形容非常驚恐,臉色都變了。
外愚內(nèi)智:三國時,曹操的尚書令荀攸,字公達,穎川穎陰(今許昌市魏都區(qū))人。荀攸智廣多謀,原為汝南太守。建安元年(公元 196 年),曹操奉迎漢獻帝遷都許昌后,入朝為尚書。他協(xié)助曹操打了許多勝仗,特別是建安 5 年(元年200年),是他向曹操獻計,以少勝多,打敗了袁紹,立下奇功。后轉(zhuǎn)為中軍師,為尚書令。荀攸功高德重,很受曹操器重,被譽為“外愚內(nèi)智”的謀士。曹操稱贊說:“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三國志·魏志·荀攸傳》:“太祖每稱曰:‘公達外愚內(nèi)智,外怯內(nèi)勇,外弱內(nèi)強。”“外愚內(nèi)智”形容外表看很笨,實際很聰明。
外弱內(nèi)強:形容外表很軟弱,實際上很剛強!度龂·魏志·荀攸傳》:“太祖每稱曰:‘公達外愚內(nèi)智,外怯內(nèi)勇,外弱內(nèi)強'。”“太祖”即指曹操,“公達”即荀攸。曹操稱公達外弱內(nèi)強,意思是說荀攸外表好象軟弱,實際很剛強。
外怯內(nèi)勇:形容外表好象很膽小,實際上卻很勇敢。《三國志·魏志·荀攸傳》:“太祖每稱曰:‘公達外愚內(nèi)智,外弱內(nèi)強,外怯內(nèi)勇'。”“太祖”即指曹操,“公達”即荀攸。曹操稱公達“外怯內(nèi)勇”,意思是說荀攸外表好象膽小,實際卻很勇敢。
倩人捉刀:三國時,曹操有一位武官崔琰,長得眉清目秀,長須飄灑顯得威武而有風度。曹操常以為自己的相貌遠不如他。曹操晉升為魏王后,有一次在許昌接見匈奴使者,為了顯示魏王的風度,讓匈奴使者見而敬威,就叫崔琰穿戴他的魏王衣帽,冒充魏王,他卻裝扮成持刀侍衛(wèi),站在崔琰的一旁觀察動向。接見后,又派人暗訪匈奴使者評價 。這位使者很有眼力,對曹操派的人說:“魏王固然出眾,看來,那位站在一旁的捉刀人,更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人物。
(作者: 責任編輯:12301-4)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