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坑院營造技藝既與傳統(tǒng)的陰陽八卦密切結(jié)合,又和宅主的運程息息相關(guān),即:“院里窯洞開挖的方向,依照傳統(tǒng)的八卦方位確定,分為‘東震宅、西兌宅、南離宅、北坎宅’。
地坑院的建造過程共分為四個步驟,即向下挖坑、四壁鑿洞、穿靴戴帽、美化裝飾。 地坑院的構(gòu)造其實就是在平坦的土地上向下挖6米~7米深,長l2米~15米的長方形或正方形土坑作為院子,然后在坑的四壁挖10~14個窯洞,工程量2000個土方左右。窯洞高3米左右,深8米~12米,寬4米左右,窯洞兩米以下的墻壁為垂直,兩米以上至頂端為圓拱形。
其中一孔窯洞內(nèi)有一條斜坡通道拐個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人們出行的門洞。
窯洞挖好了以后,在窯洞的后部,還需要向上掏挖一個氣孔直通地面,又稱為“馬眼”,用于改善窯內(nèi)通風(fēng),也有利于排出潮氣,下雨的時候拿個碗或磚在上面蓋著就行。在收獲的季節(jié),在地上曬干的糧食還可以直接從“馬眼”流入到窯洞內(nèi)的糧囤中,方便又省事。
人住在坑里,排水問題自然是第一大事。為此,他們在地坑院中間下挖了深4~5米的旱井、俗稱滲坑,專門用來聚集和滲進入坑內(nèi)的雨水。地坑院與通往地面的通道旁有一口深水井,加一把轆轤用于解決人畜吃水問題。滲井直徑約1m、深度一般為8m左右,可解決全年最大降雨量800ml的排水問題。滲水澄清后,可做生活用水。
▲滲井
房檐上砌高30~50厘米的攔馬墻,在通往坑底的通道四周同樣也有這樣的攔馬墻,這些矮墻一是為了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內(nèi),二是為了人們在地面勞作活動和兒童的安全所設(shè),三是建筑裝飾需要,使整個地坑院看起來美觀協(xié)調(diào)。
在這片中華大地最為貧瘠的土地上
人們依靠勤勞的雙手與簡陋的工具
創(chuàng)造出一個個方方正正 冬暖夏涼的“家”
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
靠著黃土就挖洞住
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
全都是老祖宗千百年留傳下來的大智慧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zé)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