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邵武府志》探尋失落已久的應侯信息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3/6/13 15:39:07 來源:河南旅游資訊網 點擊次數(shù):
平頂山市在西周至春秋之時為周王室應侯封地,由于史籍對古代應國史實的記載較為零散,對應國歷代國君主政活動的記載更是鮮見,在長達400余年的歷史進程中,古應國的歷史事件和20余代應侯的信息始終是一個沉入史海的謎團。
筆者在查閱相關應國歷史文獻資料時,發(fā)現(xiàn)明代《邵武府志》記載有大量有關應侯的信息,但這位被載入史冊的應侯是否就是古應國的某一代國君?如果他就是周朝應國時期某一代應侯的話,那就足以說明古代應國曾經有過輝煌,應國貴族人物在當時是頗具影響力的。《邵武府志》能否成為幫助我們探尋先秦應侯的遺蹤和信息,打開歷史之門的鑰匙呢?
《邵武府志》系寧波天一閣藏明代方志。該志共十五卷,由明嘉靖賜進士第、中順大夫、奉敕視學、福建按察司副使、玉山夏浚作序。與一般方志不同的是,在“卷一天文篇”中除將星野作為一節(jié)外,還將應侯單獨設為一節(jié),大篇幅記錄了應侯以談論天象變化來比喻治理國家的言論。古人很早就把四時變化的自然規(guī)律與治國安邦的理念結合在一起。但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在史書中難以斬獲星點的周代應國國君的信息,緣何出現(xiàn)在遙遠的閩越邵武之地呢?
《府志·應侯篇》以天文觀察揭示天時、地利、社會的辯證關系,引用應侯談論天象和吳越之間的糾結來說明天意對人世間的主宰,用天體運行的方式來告訴人們禍患和福氣的到來,從中,人們可以窺見應侯治世的法理。應侯掌握自然界的變化規(guī)律,并以此來解決人世間出現(xiàn)的天災人禍,告誡人們面對歷史的變化要順從天意。受時代局限,《府志》中包含有許多封建迷信的色彩,但瑕不掩瑜,大多觀點時至今日仍閃耀著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光芒。由于《府志》成書于明代,志中上述春秋戰(zhàn)國之事,下記明代歷史之言,時間跨度2000余年。中國歷史上自西周初年封建應國至明朝歷代都有應姓封侯。邵武市,今為福建省南平市所轄,地處福建西北部。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初置昭武鎮(zhèn)。晉元康元年(291年)避司馬昭諱,改名邵武縣。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置邵武軍,縣屬軍治。元明清為路、府所在地。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存縣。邵武自古是由贛入閩的要道之一,地勢險要,可屯兵,能守御,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閩越王諸后裔筑烏阪城于此,為閩越拒漢六城之一。那么志中所說的應侯,究竟是哪一個朝代的應侯呢,他們又和閩越之地有什么關聯(lián)呢?我們姑且列出部分朝代的應侯作詳盡分析。
周代應侯。從西周初年至春秋早、中期共有14代應侯。春秋中、晚期至戰(zhàn)國中期有9代應侯。這23位周代應國國君經歷了周朝政權由盛到衰的歷史。先秦史籍《逸周書》載:“成周之會……內臺西面者正北方,應侯、曹叔、伯舅、仲舅。”這是第一代應侯在參加成王新都之會時的記載。他在《詩經·大雅·下武》被周成王稱贊“應侯順德”,在傳世的西周早期銅器銘文中,他又被稱為應公。此外,西周中期的應侯見工與西周晚期的應侯敔也都有討伐南夷受周王賞賜的記載。但這些記載只存于應國銘文之中,鮮見于歷史文獻,周代應侯的信息始終是無法解開的謎題。
秦時應侯范雎。戰(zhàn)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爭雄,弱肉強食,攻伐不止,而秦國能夠脫穎而出,并最終統(tǒng)一天下,很大程度上應歸功于其遠交近攻的爭霸策略,而這個策略的制訂者正是范雎。范雎(?-前255年),字叔,戰(zhàn)國時期魏國人,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早年家境貧寒,境遇坎坷,暫時投靠在魏國中大夫須賈的門下。他跟從須賈出使齊國,被誣通齊賣魏,幾乎被魏相鞭笞致死;他隱姓埋名,潛隨秦使王稽入秦,隱伏一年之久,終于得見秦昭王;他曾力主遠交近攻,破除六國合縱聯(lián)盟,殲滅敵國主力,奠定秦國霸業(yè),深得秦昭王的信任;他曾力諫秦王,驅逐專權的秦相魏冉,鞏固了秦王的王權。公元前266年,秦王封范雎為丞相,封于應,稱應侯。公元前255年,范雎急流勇退,稱病辭去相位,不久善終于封地應,即今天的平頂山市。范雎所稱應侯是戰(zhàn)國七國之時至秦初,是姬姓應國和周朝滅亡后在古應國之地上改朝換代的分封。范雎的歷史影響是非常大的,因此《邵武府志》如所指應侯是范雎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有關范雎的歷史記載很多,卻尚未考證到范雎在南方地域活動的蛛絲馬跡,所以尚不能定論。
東漢應侯馮異。馮異(?-34年),東漢將領,字公孫,父城縣(今寶豐縣)古城村人。更始元年(23年),馮異助劉秀、倒王莽,抗匈奴,為鞏固東漢政權建立了卓越功勛,是東漢“二十八宿將”之一!逗鬂h書·馮異傳》記載馮異:“拜偏將軍。從破王郎,封應侯。”馮異一生戰(zhàn)功累累,為人謙讓,每當諸將并坐論功時,他常退樹下,不與人爭,被譽為“大樹將軍”!秾氊S縣志》引《后漢書》云:“父城有應鄉(xiāng),《河南通志》說漢置父城縣,按《后漢書》馮異亦封應侯。”從《后漢書·馮異傳》可知,馮異為東漢劉秀的一員武將,雖稱應侯,其官職及影響力遠不及范雎,且記載馮異的主要活動境域都在北方地區(qū),《邵武府志》所言應侯是馮異的可能性甚微。
晉代觀陽侯應詹。應詹,字思遠,汝南南頓人,是兩晉時期著名的軍事將領和政治家。西晉末年,中原地區(qū)先后發(fā)生“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應詹臨危受命,穩(wěn)定動亂局勢。318年,他又隨晉元帝南渡平叛,功成后,占籍江南獲封潁陽侯。太寧二年(324年),他又被晉明帝封為觀陽縣侯。應詹多次平定頻發(fā)的戰(zhàn)亂,為東晉王朝興國安邦立下赫赫功績,其足跡遍布湖南、湖北、四川、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等地,當?shù)匕傩者編成《三郡民為應詹歌》來歌頌他:“亂離既譜,殆為灰朽,僥幸之運,賴慈應侯。”足見其在江南的聲望之重。
唐代吳國公侯應裒。應裒,字裒然,生于唐長慶四年(824年)。唐末黃巢陷長安,應裒以輔梁太祖而立下功績。開平丁卯(907年)梁篡位,拜都天兵馬使。宋建隆二年(961年),以曾孫皓貴,蒙恩,追贈吳國公,立諸侯廟于杭州,享祀。
唐觀陽侯應彪。應彪(775年-840年),字斐。唐奉國軍節(jié)度使加散騎常侍,官至丞相,屢建功績。唐元宗、肅宗時恩授觀陽侯。應姓《宗譜》記載:“應彪在婺為官時,時逢天災,因掌管國庫軍需,先斬后奏,開倉濟貧,施藥救人,為百姓所稱頌。占籍浙東后又開疆戍邊,賊不敢犯,頗有政聲。”
唐觀陽侯應輔。應輔是應彪五世孫,仕鎮(zhèn)海節(jié)度使,勛勞,剿滅草寇封觀陽侯。
宋觀陽侯應繇。應繇,字之道,南宋嘉定年間進士及第,授資政殿大學士兼樞密院參知政事,封臨?ら_國觀陽侯,功績勛著,聲振朝野。
宋觀陽侯應中正。應繇子,宋嘉定七年,皇帝誥命,任命應中正為翰林院學士,襲觀陽侯。
宋代應侯蒯恩!秾氊S縣志》引《宋書·蒯恩傳》載:“義熙二年,賊張堅據(jù)應城反,恩擊破之,封應鄉(xiāng)侯。”
從上述歷代應侯事跡,綜合考慮其時代背景、所歷官職、地域文化、歷史影響來看,《邵武府志》中的應侯除周代應侯外,秦應侯范雎、晉應侯應詹的可能性最大。在史籍中范雎多被稱為秦相,應侯只是他后來的封爵,而非習稱,則基本可以排除。那么東晉觀陽侯應詹呢?《府志》洋洋十五卷,其中從未言及與應詹有關聯(lián)的人和事,這與這位江南應侯的功績與影響不太相稱。
我們從三個方面將《邵武府志》中的應侯與周代應侯對號入座,看看他是否就是周朝時期的某一代應侯。
其一,從時代背景和所舉史例來看,古之仰觀天文星野起自夏商,盛于周。《國語·周語》中載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年),欲鑄“無射”大鐘,而向伶官州鳩問“七律”如何產生的一段對話。王曰:“七律者何?”對曰:“昔武王伐殷,歲在鶉火,月在天駟,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黿。星與日辰之位,皆在北雄。……及析木者,有建星及牽牛焉。……歲之所在,則我有周之分野也。月之所在,辰馬農祥也。”周武王伐紂之時,“歲在鶉火。”歲,指“歲星”,即木星。木星運行軌跡,在黃道帶的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星任、玄枵、娵訾這十二宮(明代以后稱十二次),每年經過一個,十二年為一個周期,周而復始,因為古代是以木星紀年,故稱木星為“歲星”。這一年是歲星在鶉火宮經過。十二宮與二十八宿相對應。鶉火一宮為柳、星、張三宿,這一年,歲星所經在“張”宿。《邵武府志》以應侯談論天象入題,列舉了魯昭公時,歲星出現(xiàn),吳國和越國發(fā)生了戰(zhàn)爭等天地交感。《府志》曰:“邵武志見古史之遺而知王道之易,易也夫首之,以天文言乎其上律也,次之狀,地理言乎下襲也。次之以天制言成能乎其中是也。是故,談其志、天文、為星野、為應侯而乾象昭矣……于是觀德非古史之遺乎。”可見周朝應國的某一代國君,在遙遠的年代,其影響已達至江南一代的閩越地區(qū)。據(jù)稱,周武王的第三子封于邗,邗亦作干,在今江蘇省揚州市東北,春秋時被吳所滅,成為吳邑。邗侯是應侯胞兄,此時的應侯會否曾對邗國有過影響呢?
其二,從所舉史例的朝代先后次序來看,所記事例次序清晰明確。按朝代順序先是列舉應侯談論天象之說,又舉東周戰(zhàn)國魯昭公時的吳越之爭,漢武帝時南方越王造反,以及晉、唐、宋、元時的天象變化及邵武府之地的天災人禍發(fā)生的狀況。應國墓地出土銅器銘文曾記載了西周中期應侯見工、西周晚期應侯敔的兩次南征。會不會是他們中的某一位足跡曾踏上了邵武之域呢?更讓我們驚異的是,在應國墓地戰(zhàn)國早期偏晚的一座墓葬中,竟然出土了一件越式銅鼎,這表明此時的應國與越國確實存在著某種聯(lián)系。
其三,從元明時代應姓人多遷居江南,且宋至明時當?shù)鼐统隽藨者M士二十余人,應姓文化在江南頗具影響的背景來看,江南是歷史上應侯后裔的主要徙居地,且為歷代望族。那么,就有可能由于應侯的后輩子孫徙居此地,并帶來了古應國文化以及應侯的影響。如果《府志》所記確為周代應侯,可以推測,《邵武府志》的作者,在明嘉靖癸卯撰寫該志之時,對周朝某一代應侯的相關信息資料是熟知的,于是將《星野》及《應侯》作為《邵武府志》十五卷中的首卷。
據(jù)此,我們說,在周代應國400余年的進程中,曾經有一代上懂天文、下知地理,有著豐富治國理念的國君,他的治國之道曾被當時的文獻記載了下來,并對后世產生過深遠影響。遺憾的是,這些珍貴的應國先秦文獻史料已在后世皇朝更迭的動蕩年代佚失了。
(作者:本站 責任編輯:丁永豐)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