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把所有的雜技都習慣地稱為“雜手藝”和“踢弄”;稱呼雜技藝人為“百戲踢弄家”。
古代的《跳丸》、《跳劍》在北宋衍化了新的招式。不單瓦肆勾欄之中的張臻妙、溫哥奴、真?zhèn)強、沒勃臍和小棹刀等藝人一生專攻手技,使雜手藝有所突破外,足的運動由原來踩球、踩高蹺一類也發(fā)展成為各種形式的足踢技藝。有一種用足把物品踢到一個固定位置的技巧,和今天《高車踢碗》的表演相類似,只是當時沒有自行車,是藝人站在地上,在跳躍中踢起物品。他們表演“踢弄”能用腳把瓶踢起,使瓶落在遠處棍端或落在圓球之上旋轉(zhuǎn)不已。除“踢弄”外,還有“踢碗”、“踢鐘”、“踢磬”、“踢筆墨”等花樣。而“踢缸”則屬另一種,演員躺下來,使沉重的缸在腳上旋轉(zhuǎn),這是今天蹬技的雛形。百戲節(jié)目《拶筑球》有極強的技巧性,如用膝耍球稱為“驍色”,二人對踢稱為“白打”,有仰手射、合手射兩種姿態(tài);另一種馬上射技是把柳枝插在地上,騎士們在奔馳的馬上引弓弩用鏟子箭射柳枝,鏟子箭頭實際上是月牙形的鏟刀,射中柳枝時,刀鋒把柳條鏟斷。在馬背耍弄刀劍,有的表演刀技,舞弄著特制的沉重大刀。還有一種叫“旋風旗”的技藝,在一個輪子上插十多面彩色小旗,表演者騎在奔馳的馬上舞弄,五彩繽紛。馬上的人形體運動技巧相當嫻熟,手執(zhí)大旗站立馬背,叫做“立馬”;在奔騰的馬上縱身著地,緊接著手攀鞍子,翻身上馬,名為“騙馬”;在馬上拿大頂,稱為“倒立”;從前面馬背上跳到后面馬背上稱“跳馬”。此外,“獻鞍”、“飛仙膊馬”、“鐙里藏身”、“趕馬”、“綽塵”等花樣繁多。其中“豹子馬”尤為驚人,騎手縱快馬在前面奔馳,馬的鬃毛處還有數(shù)人圍成圓圈互踢,每人使用絕招把球踢出去。尤其是單人表演的“自打混身解數(shù)”,更是一種純雜技表演,所謂“一身俱是蹴鞠”,即頭、肩、背、臂、胸、腹、膝都可以代替兩足使用。滾弄的球“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藝人把球玩得“繞身不墮”。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50178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