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4年初夏,蔡州汝南城北三里天中山下,在一群叛軍兵士的監(jiān)視下,一位皓首銀須、氣宇軒昂的古稀老人緩步登臨山頂,環(huán)顧四野,佇立良久,然后,下得山來,在一張早已備好的書案前,揮毫寫下“天中山”三個大字,又附署兩行小字:周公營洛,建表測景(“景”即“影”,古時二字通假),豫九州為天地之中,汝南又豫州之中。書畢,凜然而去。誰能想到,這些字竟是老人的絕筆。此后不久,老人便為叛賊所害。這位老人就是唐代德高望重的大書法家、四朝重臣、為國捐軀的忠烈之士顏真卿。
從此,汝南城北這座高不過丈余、人工堆砌的山丘,縈繞著一股英雄豪氣,成為一處圣地、一種地域文化的象征,千百年來引得無數(shù)人的憑吊和興嘆。
卿出生于公元709年,是活躍于唐朝玄宗至德宗年間的大政治家。顏真卿家學深厚,其五世先祖顏推之是北齊、隋初的文學家,其祖父顏師古也是初唐知名學者,官至秘書監(jiān)、弘文館學士。顏真卿開元年間中進士,步入仕途,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世稱“顏魯公”。其顏體書法遒勁端莊,法度謹嚴,對后世影響極大。
安史之亂前夕,身為殿中侍御史的顏真卿被國相楊國忠排斥出京,任平原太守。顏真卿敏銳地覺察到安祿山反意已決,遂在平原郡悄悄做了一些防范的準備。待安祿山起兵叛唐后,舉國無一郡扯旗討賊,惟獨顏真卿在平原郡揭竿而起,成為振臂一呼的平叛盟主。顏真卿一門,為平叛做出了卓絕的貢獻和巨大的犧牲。安史之亂平定后,顏真卿因功升御史大夫。但很快又因性格耿直得罪了相國,被貶為馮翊太守,轉(zhuǎn)蒲州刺史,旋即再貶饒州刺史。
顏真卿忠誠正直、德操高潔、嫉惡如仇、表里如一,為奸佞弄臣所不容,故而一生宦海沉浮,屢遭波折。
公元783年,對于顏真卿的敵人來說,一個絕佳的機會又來了。
這年,唐德宗眼看淮西叛軍李希烈部勢焰熏天、接連攻下眾多城池,乃問計于宰相盧杞,盧杞回答說:李希烈年少驍勇,恃功驕慢,他手下的人沒有誰敢于勸誡他,最好的辦法,就是派一位憂國奉公的儒雅重臣,帶著皇上的威儀,去宣撫叛賊,說明利害,這樣,李希烈必能革心悔過,而又不需勞師遠征。德宗皇帝一想,要找這樣的人選,非顏真卿莫屬。
貌丑而心險的宰相盧杞,為了鏟除異己,必陷真卿于萬劫不復之地。
顏真卿奉旨到許州后,李希烈對其軟硬兼施,先許以高位,見真卿先生不為所動,便來橫的:一是在顏真卿的房門前挖了一個大坑,說是要活埋他,先生毫無懼色,閉目以待;李希烈又吩咐手下堆起柴草,潑上油脂,以焚身相逼,哪知顏真卿縱身投火。李希烈見顏真卿軟硬不吃,心中暗暗折服。事實上,下決心殺掉顏真卿,對李希烈來說還真是一件難事。李希烈把顏真卿從許州押解到汝南,又轉(zhuǎn)至確山北泉寺關(guān)押。其間,曾給了顏真卿一定的活動空間和自由,讓他游覽山水,希望他慢慢“覺悟”。
可是,顏真卿此番前來,明知兇多吉少,已經(jīng)抱定了必死的信念。
785年8月,李希烈下令將顏真卿縊死。一代人杰在天中之地留下了大唐古韻的千年悲歌。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50178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