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是中國詩歌史上的珠穆朗瑪峰,不僅詩星燦爛輝煌,唐朝的普通百姓對詩歌的喜愛程度也近乎瘋狂,后人難以企及。而唐朝的詩人白居易不僅是偉大的詩人,而且為官清廉,造福百姓。他晚年隱居洛陽,捐出自己的積蓄,集合民眾,有效治理了世世代代危害人民的龍門八節(jié)灘。他把為國為民的情懷和抱負付諸實踐,并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在這一點上大大超越了慣于吟風(fēng)弄月的詩人。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永遠對白居易懷著一份最崇高的敬意。
1 十年一劍磨在手 “白氏鐵粉”遍九州
十五六歲的白居易通過拜謁顧況贏得世人矚目,在考場上卻沒有得到應(yīng)有的回報而名落孫山。這讓他認識到,自己的功夫還沒有到家。怎么辦?只有發(fā)憤圖強再拼搏。在以后的12年當中,他不僅刻苦磨礪詩藝,留下了向白發(fā)老嫗請教的千古佳話,而且以超人的毅力磨礪自己的科考功課。
正因為他的刻苦勤勉,白居易成為當時最牛、最紅的詩人也就是必然的了。
十年后的白居易紅到什么程度?黃河上下,大江南北,但凡有路有行人的地方,各處旅店、寺廟墻壁上都涂寫著他的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會背他的詩。中國如此,海外亦然。遠在今朝鮮半島的雞林國,其國相就經(jīng)常從跨國商賈手中買白居易的新作,一篇出價一百兩銀子。如果是偽造的,國相馬上就能分辨出來。
那時候的荊州出了一位狂熱的超級“白迷”,叫葛清。與他相比,現(xiàn)在的什么“玉米”“涼粉”等都弱爆了。唐朝流行文身,社會上也不完全把文身和不良青年畫等號。為了表達對白居易的“鐵絲”情懷,葛清請人把自己身上從脖子往下的地方,一共30多處文上了白居易的詩句,還配上了表現(xiàn)這些詩歌意境的各種圖案。他還經(jīng)常揚揚自得地在街頭袒胸露臂,放聲高唱。別人讓他解釋那些圖案的意思,他連后背上的也能牢記不誤。我沒有具體考證過,這應(yīng)該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白居易詩歌流動的人體詩圖吧。
2 捐出家財治險灘 心系蒼生萬民欽
白詩出世,黃河泛濫。相傳白居易詩名滿天下,遍及海外。每有新詩問世,稱頌之聲,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如黃河泛濫一發(fā)不可收拾。莫非龍門八節(jié)灘也有感應(yīng)嗎?
會昌二年(公元842年),白居易71歲時,他與香山寺僧如滿,結(jié)香火社,白衣鳩杖,自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他做官30多年,以清貧自守,體察民情,從未忘記老百姓的疾苦。
會昌四年(公元844年),洛陽龍門潭南邊的八節(jié)灘和九峭石經(jīng)常撞翻行船,造成船毀人亡的事故。年已73歲的白居易傾多年積蓄,募集地方士紳民眾,組織起一支在當時來說規(guī)模很大的民工隊伍,開鑿龍門八節(jié)灘,以利船運。完工時他作了《開龍門八節(jié)石灘詩二首并序》題刻于石上。其詩云:“鐵鑿金錘殷若雷,八灘九石劍棱摧。竹篙桂楫飛如箭,百筏千艘魚貫來。振錫導(dǎo)師憑眾力,揮金退傅施家財。他時相逐西方去,莫慮塵沙路不開。”“七十三翁旦暮身,誓開險路作通津。夜舟過此無傾覆,朝脛從今免苦辛。十里叱灘變河漢,八寒陰獄化陽春。我身雖歿心長在,暗施慈悲與后人。”
白居易對這件事十分欣慰,這在他臨終前一年寫的《歡喜二偈》中有所體現(xiàn):“心中別有歡喜事,開得龍門八節(jié)灘。”也正是成功治理了龍門八節(jié)灘,讓白居易成為后人永遠景仰的偉大詩人。
3 結(jié)緣洛陽詩人幸 終老香山遺澤遠
不到洛陽,白居易已經(jīng)是大詩人,而到了洛陽以后,他才成了彪炳后世的偉大詩人。自古以來,洛陽人杰地靈,群英薈萃。而白居易與洛陽有著不解之緣。
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白居易從浮梁縣到洛陽省母;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白居易以同屆最小的年齡科舉登第;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二月,白居易任校書郎時,曾春游于洛陽;長慶四年(公元824年)五月,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滿,不想去長安,打算回洛陽隱居,于是他便將自己剩余的俸薪,加上兩匹馬作價的錢,在洛陽履道里(今洛陽市東南趙村東獅子橋一帶),買下原散騎侍郎楊憑的舊宅,實現(xiàn)了他“但道吾廬心便足”的夙愿。
不久,白居易又奉詔出任蘇州刺史。寶歷二年(公元826年)他與劉禹錫結(jié)伴歸洛陽。太和元年(公元827年),他奉使到洛陽,與皇甫鏞、蘇弘、劉禹錫、姚合交游。太和三年(公元829年),白居易57歲,罷刑部侍郎,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四月到洛陽,長期住在洛陽龍門東山香山寺,直至18年后終老。
作為一向以匡時救世、造福蒼生為己任的中國人文知識分子中的一個特殊階層,文學(xué)藝術(shù)家們對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民大眾的富于理想化色彩的精神啟蒙,在我們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甚至?xí)蔀橹陵P(guān)重要的決定性因素。白居易捐出自己的積蓄并把民眾集合起來,組織了一個能夠戰(zhàn)勝自然為民造福的集體,有效地治理了世世代代危害人民的龍門八節(jié)灘,正是一種他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所能夠做到的最好的關(guān)注民生、愛護人民的行為。為國為民,俠之大者。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永遠對白居易懷著一份最崇高的敬意。
兩年后,即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白居易長眠于松柏長青的香山琵琶峰上。為紀念他的功德,今洛陽龍門東山修建了白園,以供人們瞻仰。直至今日,他墓前的泥土還總是因為洛陽人和四方游客經(jīng)常來灑酒祭奠而芳香濕潤,這也許就是作為一位“為國為民、知行合一”的知識分子應(yīng)得到的最好的回報吧。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zé)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