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向來熱愛生靈,贊美生命,對于一個新生命的誕生,人們都報以真誠的禮贊和祝福。千百年來,鄭州地區(qū)也形成了古老的嬰兒誕生禮俗,說起來倒饒有趣味。
惠濟區(qū)的農(nóng)村群眾將生兒育女稱為“得喜”,男孩兒為“大喜”,女孩兒為“小喜”。孕婦將要臨盆時,舊時先請接生婆到家做好準備,讓產(chǎn)婦坐在小板凳上,下置瓦盆或木盆接衣胞,盆內(nèi)盛有溫水,并放一只雞蛋和一把鎖。嬰兒降生后,接生婆用溫水給嬰兒洗身,讓產(chǎn)婦吃盆內(nèi)的雞蛋,說是可以再生子,鎖則取出來掛在門口,意為鎖住嬰兒的性命。如果是生了男孩,衣胞埋在大門口,寓意男孩子將來能支撐門戶;如果是生了女孩,衣胞則埋在院中樹下,意為一朵花。 嬰兒出生后,第二天其父要去告知岳母及親友,稱之為“報喜”。報喜時要帶上禮品,禮品中包含著報喜的信息。禮品送到岳母家,岳母一看就明白女兒已經(jīng)生了,并能悟出是男孩還是女孩。生男孩要帶燒餅作為禮物,生女孩要帶麻糖,有的則是生男孩抱只公雞,生女孩抱只母雞。嬰兒出生第三天,當事人要向周圍鄰居贈送喜面條,岳母則拿著雞蛋、掛面、紅糖、大米四色禮物到女兒家“瞧三天”。舊法接生,因接生婆使用不消毒的剪刀剪臍帶,極易感染破傷風,嬰兒死亡率很高。在嬰兒出生第九天,因為可能感染破傷風的時間已經(jīng)過去,所以要“祝九”,也有在第十二天慶祝的。這天,親戚朋友及街坊鄰里都來祝賀,主家設(shè)宴招待來客。接生婆特別受尊重,要請來并坐上席。姥姥家要送米面、紅糖、雞蛋、小孩衣服等禮物,親友則給嬰兒見面禮。酒席的最后少不了一碗喜面條,客人走時,主家要送些煮熟后染紅的雞蛋“回籃”,稱為“喜蛋”,這個習慣已延續(xù)多年。
嬰兒滿月后,姥姥家要來“叫客”,產(chǎn)婦母子同往小住數(shù)日后送回,也叫走滿月,此俗相傳已久,至今鄭州城鄉(xiāng)仍很流行。離家時,產(chǎn)婦頭上扎根紅布條,嬰兒頭上頂塊紅布,說是可以避邪。嬰兒臉上由姑姑抹上一道黑鍋灰,到姥姥家由姨擦掉;返回時,姨要在嬰兒臉上抹一道白,寓意嬰兒長壽。 嬰兒滿月后有剃胎發(fā)的習俗,又叫“絞發(fā)”、“落胎發(fā)”,是滿月禮中重要的一項!稏|京夢華錄》記載:“浴兒畢,落胎發(fā),遍謝坐客。”剃滿月頭要保護囟門,不能把頭發(fā)全剃光,稱為留胎毛。有道是“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剃下的胎毛不會扔掉,有的父母將其收藏,有的縫在嬰兒的枕頭上,有的做成胎毛筆,作為永久的紀念。 此后,每年到了孩子生日這天,父母都會在早上給孩子煮雞蛋吃并染紅,因雞蛋為圓型,寓意孩子一切圓滿,農(nóng)村還有孩子生日吃雞蛋“骨碌骨碌運氣”的說法。中午則給孩子做面條吃,稱為“長壽面”,但生日這天忌吃玉米粥,因為鄭州土語稱玉米粥為“糊涂”,寓意不讓孩子犯糊涂。
惠濟區(qū)城鄉(xiāng)都有認干親的習俗,稱為“認干爹干媽”。有的農(nóng)村嬰兒認碰了姓之人為干親,有的認子女眾多之人為干親,城里人多是找親戚朋友中相好的人家認干親。行認干親禮時要給干親送面條、點心,給干娘做一條不縫襠的大腰褲。認干娘時,把嬰兒放在大褲子里,從褲襠里漏出,意為干娘所生。干娘要給嬰兒脖子上掛一個刻有“長命百歲”的長命鎖,等其長到12周歲時,再由干娘打開。 除了認干親外,還有給小孩吃“百家飯”、穿“百家衣”的習俗,寓意小孩吃了百家飯、穿了百家衣像卑微的乞兒,容易養(yǎng)活。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