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又名佛心宗。教外別傳。禪宗不是漢傳佛教,又不離漢傳佛教,是中國特色的本土佛教——漢族佛教(即禪宗)。
《六祖壇經(jīng)》《五燈會元》等 是禪宗的佛經(jīng)。 《百丈清規(guī)》是禪宗的律。百丈禪師認為《瑜伽菩薩戒》和《瓔珞菩薩戒本》雖屬大乘,卻是佛陀根據(jù)印度情況而制定的戒律,不便生搬硬套。他根據(jù)風情、地理、人士風俗等,博采大小乘戒律中適合中國國情的合理部份,制定出一部新的管理制度,這就是《百丈清規(guī)》。
慧能傳承的禪宗,讓中國人知道佛教不從外來,如眾生的佛性本具。得佛心者知佛不從外得,信佛教不從外來。達摩西來傳的就是這個心印。慧能指出佛性人人皆有,創(chuàng)頓悟成佛之學,一方面使繁瑣的佛教簡易化,一方面也使從印度傳入的佛教中國化。因此,他被視為禪宗的真正創(chuàng)始人。
蓋‘禪’起源于印度,其原意即指靜坐斂心、正思審慮,以達定慧均等之狀態(tài)。于釋尊之前,印度即有以生天為坐禪目的之思想;至釋尊時,始展開遠離苦樂兩邊,以達中道涅槃為目的之禪。印度佛教之禪觀思想乃漸次發(fā)達,并產生無數(shù)之禪經(jīng)。隨佛典之傳譯,自漢末,禪法已傳入中國,惟最初均為小乘系統(tǒng)之禪觀思想。東晉鳩摩羅什以后,介紹各種禪法,尤以念佛法門為要。至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出四卷楞伽經(jīng),列舉愚夫所行禪、觀察義禪、攀緣如禪、如來禪等四種禪之說,乃激發(fā)當時講究禪法者另辟途徑,如后世所說之五類禪,即是依于楞伽經(jīng)四種禪之說而來;又肇啟中國禪宗之菩提達磨,雖即禪經(jīng)(二卷,東晉佛陀跋陀羅譯)中之達磨多羅禪師,然其所傳之如來自性清凈禪即是基于楞伽經(jīng)所說者。此外,慧可、僧璨均被稱為楞伽師,道信、弘忍更受大乘起信論影響,提倡一行三昧之說,至六祖慧能方以金剛般若經(jīng)為正宗;蓋彼時楞伽經(jīng)已偏重文句疏解,不免名相支離之故。至中唐以后,盛行拳拳棒喝之機法,禪之意義擴大,不必靜坐斂心才是禪,即搬柴運水、吃飯穿衣等平常動作亦可稱之為禪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