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王屋山國家地質公園再添珍品:兩塊兩億多年前的硅化木成為游客爭相觀賞的對象。它們身上雖無任何文字記載,卻讓人們“讀”出了王屋山區(qū)來自遠古時代的信息。
這兩塊硅化木在被發(fā)掘以前,一直靜靜地躺在大峪鎮(zhèn)草溝村的深山凹中,接受著歲月的洗禮,但保存非常完好。不久前,當地農民在勞作時無意中發(fā)現此物。經地質專家鑒定,形成兩塊硅化木的樹木大概生成于中生代二疊系,距今大約2.5億至3億年,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當時氣候暖濕,植被茂盛,有利于植物生長,恐龍還沒有在地球上出現。后經過挖掘和測量,兩塊硅化木分別長4.1米和4.8米,直徑分別為1.1米和0.85米。 據專業(yè)人士介紹,硅化木,又稱木化石、樹化石。在遠古時期,因受洪水襲擊,大片樹木被連根拔起。洪水退去后,這些倒伏的樹木又被接踵而來的風沙掩埋,從而與大氣隔絕。經過幾百萬年甚至上千萬年的漫長歲月,這些樹木中的“幸運兒”就成了我們今天見到的木化石。 據介紹,作為劃分地層的標志,硅化木既保留了古代樹木的某些特征,又為我們研究古植物及古生物史和地質、氣候變化提供了重要線索,對研究古地理和古地貌具有特殊的意義。[通訊員:廉研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