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上海開始流行吃骨頭砂鍋。一到冬天,像“達(dá)伶港”這樣的店家,生意火得幾天前就訂不到位子了(我去試過,連訂3次——失敗,最后只好悻悻地放棄)。 也難怪,如今誰還會請人吃大魚大肉。點菜,上蹄膀、紅燒肉、烤鴨,人家只會對你“翻白眼”,沒檔次! 小姐們的心理挺有趣的,越是費“牙功”的東西,越好吃——吃鴨子,得吃“干煎鴨舌”、“香辣鴨頭頸”、“鹵水鴨掌”;吃豬肉,得吃“香烤豬手”……那肉骨頭,邊上帶著有“韌勁”的莖,加上用麥管吸骨髓的誘惑,讓人瞧了就流口水,即便燙了舌頭,也在所不惜。 前兩天,在八萬人體育場看完演唱會,朋友推薦去田林東路上的一家叫“留芳”的火鍋店吃宵夜,那天的“骨頭鍋”、“新西蘭羊肉”的確讓人印象深刻,做得蠻樸素,而涮的料卻有特別的東西,蠻有回味。 一踏上門,第一感覺,和大多數(shù)火鍋店不一樣,老板好像對“紅色”特別謹(jǐn)慎,背離常規(guī)地用了大量冷色調(diào)——咖啡、白色、深灰,還有一間間半開放的“小包”。要不是桌上的“鍋眼”,給人的錯覺就像進(jìn)了西餐廳。 既然朋友常來,就讓她給我“導(dǎo)吃”。 鍋底點了密制骨頭鍋,38元。數(shù)了數(shù),10根骨頭,表面都“喇”了幾刀,被扁薺和厚百葉襯托起來。為了“釣鮮”,湯里還加了紅景天、鎖陽、香茅根拈成粉后用油炒的底料。撈出一根骨頭,啃上兩口,有咬勁,。喝口湯,咸了點兒,廚師忙解釋,可能是咸蹄膀“釣”的“膏湯”放“厚”了!皠e急,涮上料就好了,”他提醒我。 新西蘭羊肉,25元,3兩3重。據(jù)講,這里的老板找的“羊販子”特別會挑羊,每禮拜只給幾個地方送羊,是最好的新西蘭羊肉,而且和一般的羊肉也不同,大都是后腿肉,朋友不知道從哪兒學(xué)來的(估計羊販子教的):羊后腿肉質(zhì)更“活”;好羊看尾巴,圓尾巴的沒“騷味兒”。 說實話,我有點半信半疑,不過這也算長見識了。 把羊肉放進(jìn)鍋里,幾十秒后撈出來,一點都不碎,一旁的朋友“老奸巨滑”地提醒道:他吃過有的店家的羊肉,賣相很好,橫切面一層精肉,一層油肉,可一進(jìn)鍋就粉碎了,那說明,這些是碎羊肉壓在一起,急凍后切片的,不正宗。 夾一片,朋友硬要我醮特制的調(diào)料(自己斬的韭菜花和花生醬調(diào)制的,蠻費功夫!)否則不讓吃,還要了2瓶清爽口味“三得利”。“這啤酒是用采自地下數(shù)百米深處的純天然礦泉水釀造的,新鮮運輸?shù)摹薄笥褦[足噱頭,教了一招:把羊肉在鍋里涮一下后,擱在舌尖上,立馬抿一口啤酒,在口腔中“回轉(zhuǎn)”一下,果然肉質(zhì)比平時香,口感還微帶些甜。有點意思!只覺得,羊肉切得很薄,入口化得太快,像吃“人參果”。 給人的印象,這兒的火鍋雖然價格不便宜,可老板挺用心思,用的料相當(dāng)新鮮、考究。還有幾個味道做得不錯的“常規(guī)菜”,足可證明:肥牛肉,吃得出是正宗的美國星級牛肉,和平時吃的大不相同;丸子,肉質(zhì)相當(dāng)細(xì)嫩,青魚肉做的丸子,沒添加過任何起粘合作用的東西,彈性十足,12元一盤(成本夠大的);素菜百葉包,里面是薺菜、香菇、蘿卜,口味清爽,放進(jìn)鍋底,湯怎么滾,都不會散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