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申遺的商丘記憶
http://www.b6man.com 2014/6/27 9:03:22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
6月22日,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大運河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在中國大運河河道遺產涉及的27個城市的58個遺產點中,包括河南省5個城市的7處遺產點,其中商丘“通濟渠商丘南關段、通濟渠商丘夏邑段”作為 “立即列入項目”赫然在列。
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填補了商丘世界遺產方面的空白。6月25日,大運河商丘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領導組主任科員陳登華興奮地告訴記者,有關權威專家和領導一致認為,商丘兩處遺產點同時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是商丘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件,這是商丘文化旅游業(yè)走向世界的窗口,它搭起了商丘和世界連接的橋梁。
中國大運河由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三條河流組成,涉及沿線8個省市27座城市的27段河道和58個遺產點。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時間較早、規(guī)模最大、線路最長、延續(xù)時間最久的運河。其中,涉及河南省的有洛陽含嘉倉遺址、通濟渠商丘南關段、通濟渠商丘夏邑段、永濟渠滑縣?h段等7處遺產點。
史料記載,隋唐大運河開挖于公元605年(隋煬帝大業(yè)六年),全長2700公里,在商丘境內長約200公里。其以通濟渠、永濟渠為“人”字狀兩大撇捺延伸,是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在談到隋唐大運河的作用是,唐朝詩人皮日休曾寫道:“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作者在這里肯定了隋唐大運河的積極意義,說是可以和大禹治水的功績相比,這是在排除政治因素外,對隋唐大運河在繁榮經濟發(fā)面發(fā)揮的作用給予的極高評價。
隋唐大運河促成了歷史上商丘的繁榮發(fā)展。隋唐大運河商丘段開鑿于隋代,漕運繁榮于唐宋,肩負著南北物資運輸的重任。運河通航后,商丘成了唐宋時期中原乃至北方前往南方的重要通道,交通樞紐地位逐步顯現,城市規(guī)模擴大,城市人口增加。
北宋后期商丘一度成為陪都。康王趙構在商丘登基成為皇帝后,升當時的應天府(即今商丘)為“南京”。由于大運河的通航,唐宋時期的商丘西到京師,南達江淮,交通十分便利,漕運商旅往來不絕,商業(yè)繁榮,人民生活富足。
由于隋唐大運河商丘段引入的是黃河水,黃河水帶著大量的泥沙,泥沙長年淤積于河床,直接影響大運河的通航。南宋時期,隨著政治中心南移,通濟渠的漕運地位逐步減弱,再加上每年缺少清淤治理,運河河床逐漸淤塞斷流,至明朝中后期故道漸漸被泥沙掩埋于地下,最終廢棄。
2007年,大運河從之前的“京杭大運河”更名為“中國大運河”進行“申遺”,作為8個省的35個主要參與城市之一的商丘,開始籌劃尋找大運河遺跡。
據專家介紹,因為開封沒有參與此次“申遺”,商丘便成了連接洛陽與安徽淮安之間的重要支點。陳登華打比方說,一條河就像一根鏈條,商丘的兩個遺產點就是連接河南與安徽的兩個支點,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實,價值的重要,往往伴隨著探索的艱難。站在富商大道向南望,四處除了房屋就是樹木與麥田。但就在這之間,通濟渠商丘南關碼頭遺址赫然再現,這是在社會各界支持下,市文物部門歷經8年奮戰(zhàn)的成果。
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創(chuàng)造的一項宏偉工程,是祖先遺留下來的珍貴文化遺產。隋唐大運河通濟渠商丘南關段的發(fā)現和確認,佐證了通濟渠的確切走向和地點,起到了補史和證史作用。
經過2008年底開始的六次挖掘,專家得出了商丘通濟渠商丘南關碼頭遺址大致屬于唐宋時期,最晚不會晚于金代,與文獻中的歷史記載相吻合的結論。
而在通濟渠夏邑段的考古挖掘過程中,考古人員均發(fā)現隋、唐、宋三個時期的大堤遺存。經過進一步論證確定,流經夏邑縣濟陽鎮(zhèn)的這段大運河是隋唐大運河通濟渠的一部分,也是至今保留零星分布的故道水面。
睢陽古城與孔祖之鄉(xiāng)夏邑必會因這兩個支點而名垂史冊,厚重的歷史必將會隨著“世界遺產”的名片而日益光芒璀璨。
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對商丘的發(fā)展來說是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副市長岳愛云表示,要充分發(fā)揮“世界遺產”品牌優(yōu)勢,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推進商丘旅游產業(yè)和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fā)展。
市文物局局長劉昭允認為,“申遺”成功后,商丘面臨著兩個重要工作:一個是如何打造“商丘世界遺產名片”,將商丘推向世界;一個是如何加大保護與發(fā)掘力度,將更多的遺址發(fā)掘好、保護好。兩個工作都是當務之急,都很重要。
據了解,目前,市政府已經編寫了保護規(guī)劃,并聯系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的專家做縝密設計,準備申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接下來,圍繞著商丘大運河遺址,商丘還要重點完成保護范圍內的考古普探、重點挖掘及相關綜合整治,初步建成保護有效和展示全面的碼頭考古遺址公園。
對于一些細節(jié)性的工作,睢陽區(qū)和夏邑縣都有具體的安排,譬如建設遺址保護展示廳、運河博物館,采用文物陳列、圖片、多媒體等多種方式全方面展示一千多年前的通濟渠水運史。下一步,還要建設遺址公園的配套服務設施、完善監(jiān)測管理體系建設等等。
讓商丘擁抱世界,讓世界走進商丘。相信商丘必將會借力“世界遺產”創(chuàng)造出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填補了商丘世界遺產方面的空白。6月25日,大運河商丘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領導組主任科員陳登華興奮地告訴記者,有關權威專家和領導一致認為,商丘兩處遺產點同時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是商丘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件,這是商丘文化旅游業(yè)走向世界的窗口,它搭起了商丘和世界連接的橋梁。
中國大運河由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三條河流組成,涉及沿線8個省市27座城市的27段河道和58個遺產點。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時間較早、規(guī)模最大、線路最長、延續(xù)時間最久的運河。其中,涉及河南省的有洛陽含嘉倉遺址、通濟渠商丘南關段、通濟渠商丘夏邑段、永濟渠滑縣?h段等7處遺產點。
史料記載,隋唐大運河開挖于公元605年(隋煬帝大業(yè)六年),全長2700公里,在商丘境內長約200公里。其以通濟渠、永濟渠為“人”字狀兩大撇捺延伸,是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在談到隋唐大運河的作用是,唐朝詩人皮日休曾寫道:“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作者在這里肯定了隋唐大運河的積極意義,說是可以和大禹治水的功績相比,這是在排除政治因素外,對隋唐大運河在繁榮經濟發(fā)面發(fā)揮的作用給予的極高評價。
隋唐大運河促成了歷史上商丘的繁榮發(fā)展。隋唐大運河商丘段開鑿于隋代,漕運繁榮于唐宋,肩負著南北物資運輸的重任。運河通航后,商丘成了唐宋時期中原乃至北方前往南方的重要通道,交通樞紐地位逐步顯現,城市規(guī)模擴大,城市人口增加。
北宋后期商丘一度成為陪都。康王趙構在商丘登基成為皇帝后,升當時的應天府(即今商丘)為“南京”。由于大運河的通航,唐宋時期的商丘西到京師,南達江淮,交通十分便利,漕運商旅往來不絕,商業(yè)繁榮,人民生活富足。
由于隋唐大運河商丘段引入的是黃河水,黃河水帶著大量的泥沙,泥沙長年淤積于河床,直接影響大運河的通航。南宋時期,隨著政治中心南移,通濟渠的漕運地位逐步減弱,再加上每年缺少清淤治理,運河河床逐漸淤塞斷流,至明朝中后期故道漸漸被泥沙掩埋于地下,最終廢棄。
2007年,大運河從之前的“京杭大運河”更名為“中國大運河”進行“申遺”,作為8個省的35個主要參與城市之一的商丘,開始籌劃尋找大運河遺跡。
據專家介紹,因為開封沒有參與此次“申遺”,商丘便成了連接洛陽與安徽淮安之間的重要支點。陳登華打比方說,一條河就像一根鏈條,商丘的兩個遺產點就是連接河南與安徽的兩個支點,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實,價值的重要,往往伴隨著探索的艱難。站在富商大道向南望,四處除了房屋就是樹木與麥田。但就在這之間,通濟渠商丘南關碼頭遺址赫然再現,這是在社會各界支持下,市文物部門歷經8年奮戰(zhàn)的成果。
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創(chuàng)造的一項宏偉工程,是祖先遺留下來的珍貴文化遺產。隋唐大運河通濟渠商丘南關段的發(fā)現和確認,佐證了通濟渠的確切走向和地點,起到了補史和證史作用。
經過2008年底開始的六次挖掘,專家得出了商丘通濟渠商丘南關碼頭遺址大致屬于唐宋時期,最晚不會晚于金代,與文獻中的歷史記載相吻合的結論。
而在通濟渠夏邑段的考古挖掘過程中,考古人員均發(fā)現隋、唐、宋三個時期的大堤遺存。經過進一步論證確定,流經夏邑縣濟陽鎮(zhèn)的這段大運河是隋唐大運河通濟渠的一部分,也是至今保留零星分布的故道水面。
睢陽古城與孔祖之鄉(xiāng)夏邑必會因這兩個支點而名垂史冊,厚重的歷史必將會隨著“世界遺產”的名片而日益光芒璀璨。
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對商丘的發(fā)展來說是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副市長岳愛云表示,要充分發(fā)揮“世界遺產”品牌優(yōu)勢,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推進商丘旅游產業(yè)和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fā)展。
市文物局局長劉昭允認為,“申遺”成功后,商丘面臨著兩個重要工作:一個是如何打造“商丘世界遺產名片”,將商丘推向世界;一個是如何加大保護與發(fā)掘力度,將更多的遺址發(fā)掘好、保護好。兩個工作都是當務之急,都很重要。
據了解,目前,市政府已經編寫了保護規(guī)劃,并聯系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的專家做縝密設計,準備申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接下來,圍繞著商丘大運河遺址,商丘還要重點完成保護范圍內的考古普探、重點挖掘及相關綜合整治,初步建成保護有效和展示全面的碼頭考古遺址公園。
對于一些細節(jié)性的工作,睢陽區(qū)和夏邑縣都有具體的安排,譬如建設遺址保護展示廳、運河博物館,采用文物陳列、圖片、多媒體等多種方式全方面展示一千多年前的通濟渠水運史。下一步,還要建設遺址公園的配套服務設施、完善監(jiān)測管理體系建設等等。
讓商丘擁抱世界,讓世界走進商丘。相信商丘必將會借力“世界遺產”創(chuàng)造出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作者:侯國勝 通訊員:
(責任編輯:徐鵬)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
相關新聞
- “商丘人游商丘”進社區(qū)活動 2014/6/27 9:25:43
- 商丘市旅游局強化旅游政務信息報送工作 2014/6/27 9:20:33
- 商丘市旅游局黨員干部赴蘭考學習焦裕祿精神 2014/6/25 9:36:33
- 樂途網攝影師到商丘市景區(qū)采集圖片 2014/6/16 17:28:04
- 商丘市旅游局調研梁園區(qū)旅游發(fā)展工作 2014/6/16 17:02:14
- ·[交通]7條隧道貫穿中州大道 為老城與新區(qū)“解
- ·[交通]BRT車道多處受損太顛簸 整修還靠“打補
- ·[交通]十幾對列車晚點 鐵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氣]本周雷陣雨與高溫并存 局部將有高溫悶熱
- ·[天氣]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來三天依然陰雨
- ·[交通]中州大道綜合整治工程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