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尋根,情深意切。7月19日,雖然安陽市遭遇強降雨突襲,但惡劣的天氣卻未影響學子們的研學步伐,來自深港澳臺的600名學子齊聚殷墟,開始一場文字尋根之旅,這是安陽市研學旅游走向國際化的首趟專列,也是今年安陽市旅游局主辦的“火車向著安陽跑”大型專列游安陽活動繼上海、山東、內蒙古專列的第四趟旅游專列。
風雨無阻上林州 熱血沸騰傳承路
當日上午,由于天氣原因,學子們未能親臨紅旗渠,但主辦方在車上動情地為學子們講訴了紅旗渠的故事,使當天雨中研學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新中國有兩大奇跡,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州紅旗渠。紅旗渠要從陡峭的懸崖絕壁上穿過,必須鑿通一條長達600多米的隧洞。300名優(yōu)秀青年組成突擊隊,靠野菜、河草充饑,以愚公移山精神,將洞鑿通。因此取名“青年洞”。
聽著導游員的講解,來自臺灣的學生蔡秉宏表示,因為天氣緣故沒能親臨紅旗渠非常遺憾,一定要來一趟紅旗渠,認真參觀每一個展廳,每一組雕塑,以及每一件圖片文字,感受當年林縣人民風餐露宿、頑強拼搏、誓與太行比高低的精神,吟唱不怕犧牲、無私奉獻的英雄贊歌。
四地學子書甲骨 殷商文化韻無窮
當日下午,專列伴隨著陣雨來到殷墟,四地學子在中華民族薪火傳遞的圣地伏案起筆,臨摹甲骨文。
安陽師范學院老師苗利娟對學子們講述我們三千年那個輝煌的商朝,如何屹立東方位列四大文明古國。來自深圳的劉宇航同學找到了自己姓氏的甲骨文,了解到了中華姓氏文化,在此深刻體會到了中華民族的“同根同源”。而來自臺灣的劉承娟同學第一次來到安陽,在殷墟地下博物館藏品中感到了熟悉和親切,殷墟的講解員向其講述了殷墟發(fā)掘和藏品流傳香港、臺灣的故事。“安陽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城市,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文化底蘊厚重,作為一名學生,我會將自己看到的、學習到的,向身邊的人講訴,讓更多的朋友有機會來安陽學習甲骨文化。”劉承娟說。
為了讓學子們對殷墟有美好回憶,安陽市旅游局特意為同學們贈送帶有甲骨文姓氏的明信片。“我來自臺灣,很高興能夠來到安陽,雖然天空不作美,但是我依然收獲頗豐,我們會暢快地游玩、細心地體會,并把安陽的風光和歷史變成照片帶回去,將帶有甲骨文姓氏的明信片收藏好,同時,也歡迎安陽的朋友到我的家鄉(xiāng)去,感覺不一樣的風土人情。”陳嘉文說。
蒼天無情人有情 旅游人筑起回鄉(xiāng)路
由于此次行程遭遇特大暴雨,交通受到嚴重影響,600多名學子滯留安陽。為保證學子們的安全,安陽市旅游局領導和十幾位工作人員整夜加班待命,在領導的指揮下,旅游局工作人員協(xié)調安排旅行社做好地接工作,積極聯(lián)系火車站附近酒店,解決學子們的住宿問題。并在次日凌晨5點多趕赴火車站,積極與火車站溝通協(xié)調,在其支持和幫助下,開通綠色通道,冒雨維持交通秩序。在工作人員周到細致的服務下,學子們高高興興平平安安,帶著安陽人民的深情厚誼離開安陽!
研學旅游風頭勁 產(chǎn)品豐富巡講全國
“港澳深臺火車專列600名師生來安,標識著安陽研學旅游正走向國際化。”研學旅游專家、《中國報道》主編楊秀珍評價到。2016年,安陽市被國家旅游局授予首批“中國研學旅游目的地”,研學旅游品牌的創(chuàng)立,有利于催生我市旅游新業(yè)態(tài),助推我市旅游轉型升級。
“此次深港澳臺研學游專列是安陽市今年第一趟研學游專列,對于開拓港澳臺市場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標志著我市研學旅游走向國際化的一個開端。近年來,安陽旅游立足自身資源特點,逐漸形成了以紅旗渠為首的紅色精神研學、以殷墟為首的歷史文化研學和以太行大峽谷為首的地理寫生研學三大基地,羑里城、馬氏莊園等國學文化研學和太行屋脊、萬泉湖等拓展培訓研學也各具特色,深受喜愛。”安陽市旅游局工作人員介紹,安陽研學旅游講師團更是先后走進200余院校,向十多萬名師生傳播紅旗渠精神和殷商文化。隨著我市旅游產(chǎn)品競爭力的不斷加強,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大型團隊也紛至沓來,開啟尋根之旅。
- 省旅游局寇武江局長帶隊赴京向國家旅游局匯報安陽紅旗渠·太行大 2016/7/15 10:20:15
- 媒體記者來安陽游覽殷墟遺址 2016/7/7 9:28:39
- 高考語文試卷中的安陽元素 2016/6/23 7:54:13
- 安陽市政協(xié)舉辦傳統(tǒng)村落保護與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報告會 2016/6/22 8:40:14
- 安陽市鄉(xiāng)村旅游方興未艾 2016/6/20 16:3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