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開封一直堅持保護古城風貌,保持了完整的城市格局和文化肌理,延續(xù)歷史文脈。同時,開封市深度挖掘宋文化資源,狠抓文化項目建設,促使文化資源優(yōu)勢向文化產業(yè)優(yōu)勢轉變,特別是以文化產業(yè)項目為帶動,實現文化發(fā)展的大突破,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
保護好古都的特色文化
歷史上,沒有一座城市像開封這樣,歷史悠久、經濟文化繁榮,卻經歷一次次水患、兵災。然而,這座城市沒有一蹶不振,而是一次次從廢墟中拔地而起。歲月的洗禮,使這座城市有非同一般的從容和氣度,有說不盡的故事,有許多人文遺跡和自然景觀。
35年前,開封位列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中時,就一直堅持保護古城風貌,延續(xù)歷史文脈。
當時,針對城市建設步伐不斷加快、高層建筑越來越多的趨勢,為緩解古城保護與經濟發(fā)展的沖突,有效控制建筑高度,融合古今風貌,提升城市建設的品質,1985年,開封市對城市總體規(guī)劃修編,在河南省率先完成了《開封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guī)劃(1985~2000年)》。
1990年,結合該規(guī)劃,開封市編制了《開封市古城風貌保護規(guī)劃》,針對古城風貌的保護,提出詳細的規(guī)劃,確定古城風貌保護分區(qū)及具體實施措施。2002年,開封市政府組織開展了開封市老城區(qū)保護與“田字塊”改造規(guī)劃研究,主要從老城區(qū)的容量、交通、特色保護、空間保護、建筑風格與色彩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并對之前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guī)劃進行補充和完善。
2006年,開封市邀請國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知名專家、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領銜,編制完成了《宋都古城風貌保護與重現工程規(guī)劃》(簡稱《規(guī)劃》),成為指導、規(guī)范、約束開封古城保護和建設的權威性總體規(guī)劃。《規(guī)劃》確定以“宋文化”為主題,把古城打造成以“宋都皇城、宋韻水城”為特色的文化旅游、休閑、服務之都,同時塑造開封“古今文明交相輝映,宋都古城個性鮮明”的城市文化特征,使其成為國際文化旅游城市,從而實現宋都古城的全面復興!兑(guī)劃》提出實施“一城、二街、三環(huán)、五湖、七區(qū)”的空間格局保護框架,對古城實施全方位保護。
“開封的老城區(qū)為啥沒有建高樓?”今年清明小長假期間,來開封游玩的徐州游客彭見璋驚訝地發(fā)現,開封老城區(qū)的樓房都不太高,最高的才6層,這讓他很不解。不只是彭見璋,一些不明情況的外地人來到開封老城也經常會發(fā)出“開封沒有高樓”的感慨。
據悉,從開封大規(guī)模啟動舊城改造開始,“限高15米”就成為一條鐵律。歷屆開封市委、市政府堅持古城保護的理念始終如一,并成立了專門的規(guī)劃管理委員會,建立了由政府主要領導負責、各部門協(xié)調一致的規(guī)劃實施保障體系,注重建立長效機制,切實維護規(guī)劃的權威性,不搞“換一屆領導、改一次規(guī)劃”,力爭做到不留敗筆、不留遺憾。多年來,無論城市改造的成本多高、難度多大,為了保持古城的總體風貌,開封老城區(qū)新建筑始終未曾突破15米的天際線。
城墻是開封人的驕傲,更是國寶。是國寶,就要讓它煥發(fā)昔日的風采。為了維護開封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總體風貌,從1994年開始,開封市本著“不改變文物原狀”和“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古城墻進行科學修繕。按照文物保護部門的規(guī)劃,陸續(xù)恢復西門(大梁門)、北門(安遠門)、小南門(新門)3座城門。
近年,開封市委、市政府從保護國寶、恢復城墻原貌出發(fā),興資維修,決心讓古城墻煥發(fā)新的生機。開封市本著“全面控制、重點保護”的原則,從規(guī)劃入手,著手謀劃開封城墻保護的長遠大計。2008年11月,《開封城墻保護規(guī)劃》終于得到國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的批準。按照《開封城墻保護規(guī)劃》,開封市分三期實施城墻維修加固工程,第一期修繕南城墻,第二期修繕西城墻及北城墻,第三期修繕東城墻。同時,為配合城墻本體修繕,開封市進行了周邊環(huán)境整治及綠化工作,并整治了護城河。
經考古發(fā)現,在古城開封的地下,有上下疊壓著6座城池構成的“城摞城”奇特景象。其中,最重要的莫過于北宋東京城。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王三營告訴記者,北宋東京城遺址位于今開封市區(qū)地下,距地表8米~10米。新鄭門為北宋東京城外城西墻偏南的一座城門,是御用出行的四個正門之一。為探索北宋東京城遺址文物保護和開發(fā)利用的新形式,2012年3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開封市開始對新鄭門遺址進行考古發(fā)掘,并計劃依托該遺址建設大宋文化博物館。該遺址考古發(fā)掘共布探方30個,發(fā)掘面積3000平方米,發(fā)掘深度4米~8米。在新鄭門遺址考古發(fā)掘工作區(qū)內,探方最深處距地表8米左右,先后發(fā)掘兩層淤積層和5層不同時期的文化層,發(fā)現并清理了宋、金、元、明、清不同時期的大量遺存。目前,新鄭門遺址的發(fā)掘正在全力進行,未來會以全面認識新鄭門全貌、深入探索東京城的城門及城墻建筑形制,填補北宋東京城考古的空白。
在城市化迅速推進的當下,開封老城區(qū)仍保持了完整的城市格局和文化肌理,擁有著“城市格局悠久、文物遺存豐富、古城風貌濃郁、北方水城獨特”的顯著特色。這是開封人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開封最重要的發(fā)展資源。
文化傳承賡續(xù)城市文脈
城市風格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彰顯了城市的特色。一座沒有特色的城市,是平庸的城市,是沒有靈魂的城市,也是沒有吸引力、競爭力和生命力的城市。長期以來,開封一直沒有明晰的城市風格,這與其歷史文化名城的稱號極不相稱。廣大開封市民一直盼望開封能形成自己的城市風格,開封的城市建設顯示出自己獨特的地方。
具備雄厚軟實力的八朝古都開封,以宋文化為代表的歷史文化在中原乃至全國具有獨特性、唯一性。中原文化的諸多元素大多始于宋代或興于宋代。宋文化上承漢唐、下啟明清,是中華文化的主干。
開封是宋文化的發(fā)源地,而宋文化是開封的驕傲,是開封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寶藏。開封宋文化特色明顯,宋都御街、清明上河園、大相國寺、包公祠等有效突出了開封宋文化的形象。極具宋代特色的觀光景點古樸典雅,與碧波蕩漾的包公湖、龍亭湖、鐵塔湖和古城墻交相輝映,形成了以宋代建筑為主,宋文化氛圍濃郁,具有“北方水城”美譽的大宋旅游景區(qū)。這些具有不可替代性,對國內外游客來說具有絕對的吸引力。
如何挖掘好這方寶藏,讓古城的文化得以傳承?2014年2月,政府工作報告給出了答案。報告在今后五年的預期目標“文化開封建設彰顯新特色”中提出,“基本完成老城區(qū)改造,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外在古典、內在時尚、宋韻彰顯’的‘新宋風’城市風格逐步形成”。在2014年政府工作中提出,“嚴格執(zhí)行城市總體規(guī)劃,加大古城風貌保護力度,加快城區(qū)企業(yè)‘退二進三’‘退城進園’,保護好傳統(tǒng)街區(qū),傳承好古城文脈,著力打造‘外在古典、內在時尚、宋韻彰顯’的新宋風城市風格”。開封市領導關于“新宋風”城市風格的論述,聚焦了社會各界的目光。
開封市委書記吉炳偉曾多次指出,“新宋風”城市風格就是要借鑒宋代建筑的文化精髓及傳統(tǒng)建筑的形式、符號,運用現代建筑語言,體現古城開封文化特色、地域特色及時代特征。宋代建筑的文化精髓,傳統(tǒng)建筑的形式、符號,現代建筑語言,文化特色,地域特色,時代特征是“新宋風”城市風格的6個元素。“新宋風”城市風格要體現海納百川、開放包容、堅忍不拔、生生不息的精神。
“新宋風”作為一種城市設計理念,是對開封特定城市風格的定位,是在洞悉宋文化精髓的基礎上,知源求變,與時俱進。在引導城市設計和城市建設過程中,強調保護古城肌理等歷史積淀,借鑒宋代城市建設的形制和建筑手法,利用現代設計語言,滿足現代時尚生活的各種功能,順應現代人的認知感、時代感和享用觀。
開封市文物局局長劉順安告訴記者:“開封市委、市政府著力打造‘新宋風’城市風格,是開封建設國際文化旅游名城的需要,是開封古都歷史風貌建設水平達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富有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和彰顯開封地域文化特色相結合的完美追求。”
在堅持“新宋風”城市風格的同時,開封市堅持保護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結合,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著力把開封建成華夏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示范區(qū)。既注重物質文化遺產“形”的保護,又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神”的傳承。
開封市把官瓷、汴繡、盤鼓等140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保護范圍,著力把清明上河園打造成全國著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示范基地。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收集、整理工作,建立傳承人制度,興建了20多家專題博物館。開封宋都古城文化產業(yè)示范園區(qū)是中部六省唯一的國家級文化產業(yè)示范園區(qū),開封市以此為依托,著力打造全城一景的宋文化主題公園,著力形成與西安漢唐文化、北京明清文化鼎足而立的城市文化品牌。同時,開封市著力打造知名節(jié)會品牌,辦好“兩節(jié)一論壇一賽事”,把菊花文化節(jié)、清明文化節(jié)辦成了國家級品牌節(jié)會,按照國際標準打造成中國收藏文化(開封)論壇。
2015年,開封在全國率先提出了“文化+”理念,全面實施了“文化+”10個專項行動。“文化+”理念提出以來,迅速得到全國學術界和實業(yè)界的積極響應,不斷掀起關注、討論、推動“文化+”的熱潮,“文化+”戰(zhàn)略結出一系列豐碩的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
走實“文商旅”融合發(fā)展之路
35年前,人們提起開封,想到的是“老三篇”:鐵塔、龍亭、大相國寺。隨著經濟社會文化的發(fā)展,開封又有了“新三篇”:清明上河園、中國翰園、開封府。而現在,“一河兩街三秀”“一湖兩巷三園九館”已經成為開封文化旅游新的代名詞。
4月22日,夜幕初垂,白日喧鬧的開封在燈影下演繹著一首首含蓄雋永的宋詞。泛舟開封御河,來自駐馬店的游客田菲看到夜幕下的古城處處火樹銀花、流光溢彩、水光樓影,興奮之情溢于言表,“千年前金碧輝煌的大宋東京城重現眼前”。來到夜色下的七盛角,小橋流水情趣盎然,商鋪酒肆林立,處處宋韻彰顯,宛若置身千年之前的宋代。
1992年,在國內外旅游業(yè)快速發(fā)展的大背景下,為恢復開封歷史水系的風貌,開封市開始動工建設《清明上河圖》水系工程,成為開封水系復興的一部分。
1998年10月,大型宋代文化主題公園——清明上河園建成開園,把《清明上河圖》和《東京夢華錄》里京城的繁榮景象再現,清明上河園不僅帶來了人氣,更帶動了開封全市文化旅游業(yè)的發(fā)展。
2008年4月,作為夜游開封的重要項目,開封人打造了《大宋·東京夢華》大型水上實景演出。一個節(jié)目提升了古都的人氣,把開封一日游變成了兩日游,留住了游客、亮出了品位、擴大了影響力。
特別是近年,開封市以宋文化為特色、以“外在古典、內在時尚”為城市建設理念、以文商旅融合發(fā)展為模式、以項目建設為載體,不斷探索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新模式,壯大文化發(fā)展力量。
2011年,開封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提出打造國際文化旅游名城。為了更好地讓書本上的故事、傳說變?yōu)楝F實,我市先后啟動了城墻修復工程、水系工程、城摞城遺址博物館工程等一批重大文化旅游項目。2013年,大宋御河水上旅游項目成功啟動,《千回大宋》等大型演出也如火如荼。我市深度挖掘宋文化資源,狠抓文化項目建設,促使文化資源優(yōu)勢向文化產業(yè)優(yōu)勢轉變,特別是以文化產業(yè)項目為帶動,實現文化發(fā)展的大突破,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
書店街因經營書籍字畫、文房四寶聞名。綜觀中國歷史上以“書店”命名的街道,國內僅此一家。書店街整修和文化提升工程完成后,走進書店街,猶如走進遺存千年的書院,又像走進古色古香的畫廊。同時,開封市下大力氣、動大手術、投大資金,推進鼓樓復建及街景整治工程,讓開封鼓樓大放異彩,打造了古典時尚的風雅街區(qū)。
湖面6000畝的開封西湖,集防洪、除澇、灌溉、城市生態(tài)用水、生態(tài)景觀及城市生活用水等綜合功能于一身。開封西湖西岸細白如銀的沙灘,面積約3萬平方米,沙灘視線開闊,腳踏細沙,舒爽怡人。開封西湖水幕表演是中國首個超大型折疊裝置的噴泉,以“古都童謠”為主題,以折扇、明月為背景,結合光、聲、電等技術,讓開封各種文化元素盡收眼底。開封西湖東岸規(guī)劃建設了13處園林古建,占地面積約300畝、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復建有北宋時期的魁星閣、瓊林苑、宴賓樓、西院等。開封西湖成為市民和游客休閑、游玩的好去處,成為開封市新城區(qū)一顆璀璨的明珠。
2016年,全市接待游客5080萬人次,增長13.1%,旅游綜合收入398.6億元,增長62.6%。
城市因文化而美麗,文化因創(chuàng)新而永恒。在“文商旅”融合發(fā)展上,開封市逐步形成了以文化為魂、旅游為體、商業(yè)為力,特色突出、優(yōu)勢互補的文化、商業(yè)、旅游一體發(fā)展模式,推動了文化的旅游化、旅游的文化化、文化旅游的商業(yè)化。實現傳統(tǒng)與現代完美結合、古典和時尚相映生輝,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助推各種服務業(yè)的發(fā)展。
- 開封:春風駘蕩 掀開發(fā)展新篇章 2017/5/3 9:39:55
- “五一”小長假 開封市水上旅游安全運送游客1.95萬人次 2017/5/3 9:16:12
- “開封禮物”有了自己的電商平臺 2017/5/2 18:01:16
- 開封市旅游委開展環(huán)境保護宣傳系列活動 2017/5/2 17:48:13
- 開封:立體化營銷 提高城市影響力 2017/5/2 17:4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