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期又至。如今,利用暑期“出去轉轉”,已經(jīng)成為相當多學生及家長的選擇。“暑期游”因此成為各家旅行社運籌帷幄、志在必得的“大蛋糕”,鋪天蓋地的廣告、傳單,恨不能映花了學生和家長的眼……
“放松身心、增長見聞”,如果條件允許,暑期游是件好事?墒,想讓孩子當主角的“旅游”圓滿,并不那么容易。家長需要一雙明辨旅行社的“火眼金睛”,還需要和孩子多進行真誠的溝通和交流,量力而“行”、量財而“行”、商量著“行”。否則,稍不留神,好好的暑期游就會在表面的熱鬧中變了“味”兒……
暗攀比:當旅游成了一種“炫耀”
今年小學畢業(yè)的鄭麗晴心里別提多高興了,因為再過幾天,她的爸爸就要帶她去韓國玩兒。“為什么選擇韓國?”記者問她。小姑娘欲言又止,她的媽媽悄悄告訴我:“她同桌去年去的就是韓國,回來老說國外如何如何,她嘴上沒說什么,心里不服氣著呢。今年提了好幾次也要去韓國,我們只好同意了,想著就算是慶祝她小學畢業(yè)的一件禮物吧。”
11歲的鄭州小學生張楷文有著相似的“心事”。去年暑假,班上的同學有五六個去了港澳,還有的去了廈門、大連,他只去了開封。開學后伙伴們在一起互相交流暑假經(jīng)歷,他覺得“有點說不出口”。在他的反復要求下,今年暑假爸爸給他報了去香港的英語夏令營。“9月份開學,我一定也要跟同學們說說我去香港的經(jīng)歷!”小楷文的話里透著興奮。
“對于班上的同學出國,或者到一些有名的地方旅游,我的確很羨慕。”安陽市五中的學生楊曉暢坦承。“雖然知道他們中的一些人是在故意炫耀,但看到他們從外地帶回來的‘小玩意兒’,我還是愛不釋手,甚至愿掏‘高價錢’去換這些東西。”不過,羨慕歸羨慕,懂事的小楊知道自己的家庭條件不允許她那樣去旅游,她也從不為此強求父母。
雖然許多孩子像楊曉暢一樣,把“去旅游、去好地方旅游”的羨慕藏在心底,一些父母還是感受到了暑期游帶給他們的“別樣”壓力。
楊女士的孩子在省會一所名小學上學。她告訴記者,孩子班上的同學今年絕大部分都有“暑假游”,如果自己不帶孩子出去,“沒法交代”。她還說,她的同事因為工作緣故暑期無法休假,為此不得不請孩子的姥姥姥爺帶著孩子出去旅游——“反正得讓孩子出去游一圈兒”。
校園游:名校成“噱頭”?家長“一頭熱”?
濟源一中高一學生劉喜明捧著前幾天在清華大學“水木清華”前照的照片,有點無奈。記者看到,照片上劉喜明的背后和兩側,擠滿了“到此一游”照相的學生。個人留影成了一張“大團結”。
受報紙上旅行社的宣傳鼓動,加上劉喜明學習也不錯,望子成龍的父母今年暑假專門給他報了一家主題為“我去北京上大學”的“勵志旅行團”,希望孩子能以此為契機,堅定 “考取清華”的信念。
劉喜明理解父母的苦衷,順從地答應了。但到了清華大學他才發(fā)現(xiàn),想在具有代表性的標志或景點前,不受“干擾”地照上一張相都得等一會兒,因為照相需“排隊”。加上導游喇叭里的解說聲、游人的嘈雜聲,他沒有找到自己心目中世界名校那種特有的神秘和安寧的氣氛。
“而且,說是‘校園游’,其實就是在原來‘北京游’的行程中加上一兩所大學。去清華總共大概不到一個小時時間,下車后在附近轉轉,再照張相,也就差不多該集合上車了。校園內(nèi)其他的比如說禮堂、圖書館、宿舍區(qū)、教學區(qū)等地方,都沒有時間去,也沒有校方的接待引導。”語氣中,劉喜明掩不住對這趟“校園游”的失望。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旅行社老總道出真情:在北京6天要去十幾個景點,大多名校由于校園太大又只能步行,比較占用時間;加上個別地方不接納游客,所以在那么短的時間里要想真正體會名校的文化互動和深厚內(nèi)涵幾乎是不可能的。“全國的國內(nèi)旅行社都在做‘校園游’,北大、清華的校方怎么可能接待得過來?像我們省內(nèi)好一點、有實力的,可能會找河南籍的學生領著介紹、參觀一下,談談心得;次一點的,就是去大學的名景點‘照張相’”。
雖然大多數(shù)“校園游”頗有些“名不副實”,但這并不妨礙它成為每年暑期游中最受青睞的“項目”之一。究其原因,這位老總分析,“是家長渴望孩子成才的心態(tài)使然”。
實際上,對于“校園游”,很多家長比孩子更感興趣,甚至有的是“一頭熱”。
“我就不想?yún)⒓舆@樣的‘名校游’。”安陽市八中的姚智博同學回答非常干脆。“已經(jīng)學習了整整一個學期,好不容易熬到了放假,我是真不想再到大學校園去轉了!”
安陽市梅園中學的梁寧,回憶說自己曾因一次期末考試成績不太理想,被家人“逼”著游清華“勵志”,那種感覺實在太難受了。“當時,姑姑讓我和表哥在校園的一處‘風景’前照相,我的內(nèi)心莫名地涌出一種叛逆感,說什么也不想照相。最后,鬧得大家都不高興。”
今年升上高中的李冬雨學習成績一直不錯,她認為,“校園游”對立志考上名牌大學的學生可能會有一定的激勵作用,但是“逼著”成績不太好的孩子游名校,可能只是家長的“一廂情愿”,甚至給這些孩子帶來自卑、壓力和逆反心理,起到相反的效果。“其實,相對于“校園游”,我們大多數(shù)人可能都更愿意利用暑假去一些娛樂性強的旅游景點,真正放松心情。”
夏令營:變味“比富營”與“夏令游”
濟源市濟水一中初二學生王仲昱,暑假剛剛從一個野外夏令營返回。出乎家長意料的是,回來后的王仲昱沒有興高采烈地向父母講述夏令營中的故事,本來性格就有點內(nèi)向的他,話似乎更少了。王仲昱表示,參加這次夏令營,相比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快樂,他感到更多的卻是失落。
這個“回歸自然”夏令營是在當?shù)匾患衣糜尉皡^(qū)內(nèi)舉行的。
夏令營還未開始,不少同學就感受到了彼此間的差距。規(guī)定時間在景區(qū)門口報到集合時,有坐公交的、有打的的、有家長騎摩托車或自行車送的,還有幾個則是家長開著豪華轎車送去的。
夏令營活動剛開始,一名男生的手機就不時響起,他頗為自豪地在其他營員面前向父母匯報自己的情況。他說,手機是爸爸媽媽為了這次夏令營特地給他買的,價值1000多元呢。還有腳上的旅游鞋、運動服,都是名牌的。另外一名同學渾身上下穿的運動裝、旅游鞋,都是北京奧運的特許商品,非常神氣。
登山時同學們手里大都拎著食品,越走越累。而幾個有錢的同學身上除了手機、mp3,則是兩手空空,顯得輕松瀟灑。他們說:“怕什么,我口袋里有錢,路上有的是商店,渴了餓了就買唄。”
夏令營結束后,同學們互贈禮物。有錢的同學送出的禮物自然價格都比較貴,讓一般家庭的孩子相形見絀。王仲昱早就準備好的送給營友的卡片,最終也沒好意思拿出來。
王仲昱說,營里每一次出現(xiàn)貧富差距的時候,他的自尊心都會受到一次沖擊。自己的父母都是普通的企業(yè)職工,家庭收入并不寬余。父母選來選去,從費用、時間、地點綜合考慮,為他選擇了這個夏令營。本來是想讓他多接受點兒鍛煉、增長見識,沒想到,夏令營成了“比富營”。
這兩年,針對暑期游設置的“修學夏令營”也越來越多,由于“修學”的目的地主要是境外大學,因此它的消費群體更高端,收費也更昂貴。不過,有業(yè)內(nèi)人士提醒學生和家長,讓孩子去“修學”,一定要看清旅行社的日程安排和天數(shù),一般兩周以上才會保證學習課時(如不低于20個小時)。有的旅行社打著“修學”的招牌,行程卻總共只有五六天、七八天,對相關大學的介紹也是含混的“參觀”、“交流”,這樣的“修學”可能只是個“噱頭”,學生和家長要警惕。
而在報刊和街頭散發(fā)的鋪天蓋地的暑期游廣告、傳單中,“××夏令營”的字樣隨處可見,對此,也要有一雙“慧眼”。采訪中,記者就接到不少家長“投訴”:“說是夏令營,其實就是純玩兒的‘夏令游’,毫無教育、引導功能!”
為了驗證家長們的話,記者隨手翻開了手頭報紙的旅游版廣告。果然,在一個名為“北京、北戴河”夏令營的廣告上,主要的安排是游覽故宮、天安門廣場、八達嶺長城、北戴河海濱、山海關……另一個“我到上?词澜”七日夏令營,標明的行程是去南京、蘇州、杭州、紹興、上海等地,景點則是南京長江大橋、雨花臺、蘇州樂園、河坊街、寒山寺、金茂大廈、外灘等等。短短數(shù)日行程安排如此“緊湊”,如果沒有旅行社贈送的“夏令營服、背包、營帽、營員卡”等,和一個步履匆匆的常規(guī)旅行團沒多大區(qū)別。
而價格,卻又比一般旅行團高得多。也許,這正是夏令營“遍地開花”后面隱藏的“巨大商機”?
更“有意思”的是,有的夏令營廣告明確標出“為學生及其家長提供最合適舒適的安排”!原本鍛煉意志、增進交往、增長見識、親近自然的“夏令營”,變成了沒有營地、一派休閑的“高價游”——孰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