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中華民族的宗教之山
http://www.b6man.com 2009-12-10 來源:鄭州日報 點擊:次
宗教信仰作為人們的精神寄托和統(tǒng)治者用以維護政權(quán)的外在力量,古今中外,由來已久。到南北朝時期,嵩山宗教已基本定型,以嵩山為中心輻射四方,統(tǒng)領(lǐng)全國。
中岳嵩山是中國神話的策源地和發(fā)祥地,可以追溯到“盤古開天”、“女媧補天”和伏羲得河圖、洛書等。《搜神記·劉根》和《后漢書》記載:潁川道人劉根入嵩山修道,遇到神仙,授予秘訣成仙。道人左慈也修煉在嵩山,據(jù)說能占星,有神通,通五經(jīng)六甲,并有驅(qū)神使鬼之術(shù)。曹操把他召到魏都許昌,鎖于室內(nèi),派人把守,不許他吃飯。但幾天過去了,左慈神情依舊。曹操認為左慈利用了左門旁道,準備殺掉他。沒想到左慈提前逃到嵩山南麓的箕山,變成一只羊躲在牧羊人的羊群里,使追殺者不能分辨出羊的真假。西晉時,南海太守鮑靚棄官修道來到嵩山,有一天發(fā)現(xiàn)石壁上出現(xiàn)了天然的文字,于是便記錄下來,后來被編成了《太上洞神經(jīng)》。為后來寇謙之改革道教并發(fā)展道教奠定了基礎(chǔ)!吨性泪愿哽`廟碑》中說:“夫中岳者,蓋地理土官之宮府,而上靈之所游集,四通五達之都會也。”并說:嵩山“崇峻而神奧”是“作鎮(zhèn)后土,配天承化,總領(lǐng)四旅”的社稷之神。
嵩山道教活動的主要場所就是中岳廟,其原名“太室祠”,即祭祀太室山神的一座祠堂。公元435年,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太武帝命人在嵩山峻極峰敕建廟宇,立神像。這是最初的中岳山神廟。到北魏文成帝太安年間,即公元455~459年,將峻極峰上的中岳山神之廟遷址到原“太室祠”的位置,即黃蓋峰于太室闕之間,取名中岳廟。
中岳廟是古代祠廟建筑空間處理的優(yōu)秀典范。依山就勢,利用山坡的傾斜,由南向北逐層增高,左右對稱,結(jié)構(gòu)方正,氣勢宏偉。既嚴肅整潔,又井井有條,與統(tǒng)治者的宮殿結(jié)構(gòu)相似,又獨具敬仰神仙的特色,而且,最為突出的特點,是以所供奉神仙的神階地位來確定殿宇的規(guī)格、結(jié)構(gòu)、方位、大小及環(huán)圍裝飾。玉皇大帝是道教中執(zhí)掌天庭的最高神,位居中央大殿,岳神為帝君,殿宇規(guī)模也相當宏偉,正殿均為黃色玻璃瓦頂,紅墻、黃瓦相同,卻分殿、寢、堂、閣、宇、門、亭不同的格調(diào),高下、尊卑等級森嚴。同時,又充分體現(xiàn)道學家的哲學思想,講究陰陽五行及天人感應(yīng),即法天、法地、法道、法自然。以自然的規(guī)律為依據(jù),以八卦的方位定角度,以子午線為中軸,坐北向南,日東日西,坎離對稱。木、火、金、水分居四方,與中央土相配。又按一陰二陽之理,開有三座門洞,以示三界。進入化山門,跳出三界外,身得五行,方為真正出家之人。同時,整個建筑群落又體現(xiàn)著儒家典型的禮制思想。除中岳廟之外,道教活動的另一重要場所就是漢武帝元封元年在萬歲峰下敕建的萬歲觀,寇謙之曾棲身、傳教于此。
這一時期,嵩山佛教發(fā)展的里程碑式的標志就是少林寺的創(chuàng)建和會善寺、嵩岳寺的興建。
中國佛教從開始就融合了中國固有的祭祀祖宗及天地的禮教人文因素,采用對稱風格,按中軸線布置,結(jié)構(gòu)嚴謹,氣勢磅礴。而以寺院前或中心造佛塔為標志。寺前有廊廡環(huán)繞,正中線前后為殿堂,旁為僧人居住院落。少林寺雖為跋陀所建,但因菩提達摩在此創(chuàng)立了“禪宗”,便更體現(xiàn)了“禪”的“伽藍七殿制”,即佛殿法堂、僧房、庫房、山門、西凈、浴室等。佛殿就是大雄寶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眾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殿內(nèi)正中供奉佛祖釋迦牟尼,為現(xiàn)世佛;左側(cè)供有過去佛,或稱前世佛——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側(cè)是未來世佛,即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殿內(nèi)東西山墻懸壁而立的是十八羅漢,屏后懸壁的是觀世音菩薩。法堂位于大雄寶殿后面,為高僧講經(jīng)說法之處,內(nèi)供佛祖。在法堂之后的最后一座大殿為千佛殿,殿內(nèi)繪有大型壁畫“五百羅漢朝毗盧”,形象生動,為世所罕見。僧房、庫房為僧人生活居住及食用器物的庫存之所。西凈是現(xiàn)在的衛(wèi)生間。浴室是佛家最為講究的地方,沐浴齋戒是朝拜之禮的首要之行,凡上殿先沐浴,是對佛祖的尊敬。山門則是整座寺院的大門,既是坐落朝向的標志,又是建筑群落的眼睛,更代表著寺院的規(guī)格氣勢。少林寺山門面洞三間,為單檐式歇山頂建筑,左右配以硬山式側(cè)門和“八字”外開墻,進入山門,迎面便是笑佛彌勒。笑容、笑姿、笑意,耐人尋味。
從“普光堂”向東是“塔院”。建有安葬跋陀的“遺身定塔”,為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后被兵亂戰(zhàn)火所焚。
“塔院”向東,即下方,為東方建筑,多為殿堂僧房等參禪、作課的僧侶活動建筑。
少林寺的北界在五乳峰腳下的山根處,南界即山門前的少溪河。所以,古有“深山藏古寺,碧溪鎖少林”之說。
嵩岳寺原本是宣武帝所建的離宮,是標準的宮殿式建筑,后捐作佛寺。建有鳳陽殿 、八極殿無量壽殿等。明帝時賜名閑居寺,“廣大佛剎,殫極國財”僧眾超過七百人。堂宇一千余間,建有十五層寶塔,東有七佛殿,西有定光佛堂,寺院最后有逍遙臺。據(jù)《綱目》所載,永平二年冬十一月,魏主宣武帝親講佛經(jīng)到此。于是稱永明閑居寺。沙門自西域來者三千余人,又另建永明寺一千余間于近旁,極巖壑土木之美,遠近承風,無不佞佛。明帝孝昌元年,胡太后削發(fā)出家,修道于閑居寺。大臣馮亮為宣武帝建造閑居寺后,自己也辭官在閑居寺附近建道場寺,隱居修煉其中,直到圓寂。
這一時期,與少林寺、嵩岳寺齊名,合稱嵩山“三大佛剎”的另一座寺院,是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的離宮,后改作佛寺,也曾叫閑居寺,后隋文帝賜名為“會善寺”。為澄覺禪師精心修煉之所,殿堂千余間,十分豪華壯麗。
另外,就是大德生禪師在嵩山顯要之處建造的“嵩陽寺”。禪師將“欲接引四生,卜茲福地,創(chuàng)立神場”。于太和八年歲次甲子,背依嵩峰,南臨廣陌,西帶浚澗,東接修林處,創(chuàng)造伽藍,筑立塔殿。計劃造干善靈塔25層,僅建了7層,后由門徒統(tǒng)倫和僧艷二位僧人完成,同時,又各建一座7層佛塔。截止到南北朝時期,盡管宗教文化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的碰撞的歷煉,時起時落,但基本上趨于定型,并相對穩(wěn)定。尤其佛教,真可謂“盛寺如林,高僧如云”。
中岳嵩山是中國神話的策源地和發(fā)祥地,可以追溯到“盤古開天”、“女媧補天”和伏羲得河圖、洛書等。《搜神記·劉根》和《后漢書》記載:潁川道人劉根入嵩山修道,遇到神仙,授予秘訣成仙。道人左慈也修煉在嵩山,據(jù)說能占星,有神通,通五經(jīng)六甲,并有驅(qū)神使鬼之術(shù)。曹操把他召到魏都許昌,鎖于室內(nèi),派人把守,不許他吃飯。但幾天過去了,左慈神情依舊。曹操認為左慈利用了左門旁道,準備殺掉他。沒想到左慈提前逃到嵩山南麓的箕山,變成一只羊躲在牧羊人的羊群里,使追殺者不能分辨出羊的真假。西晉時,南海太守鮑靚棄官修道來到嵩山,有一天發(fā)現(xiàn)石壁上出現(xiàn)了天然的文字,于是便記錄下來,后來被編成了《太上洞神經(jīng)》。為后來寇謙之改革道教并發(fā)展道教奠定了基礎(chǔ)!吨性泪愿哽`廟碑》中說:“夫中岳者,蓋地理土官之宮府,而上靈之所游集,四通五達之都會也。”并說:嵩山“崇峻而神奧”是“作鎮(zhèn)后土,配天承化,總領(lǐng)四旅”的社稷之神。
嵩山道教活動的主要場所就是中岳廟,其原名“太室祠”,即祭祀太室山神的一座祠堂。公元435年,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太武帝命人在嵩山峻極峰敕建廟宇,立神像。這是最初的中岳山神廟。到北魏文成帝太安年間,即公元455~459年,將峻極峰上的中岳山神之廟遷址到原“太室祠”的位置,即黃蓋峰于太室闕之間,取名中岳廟。
中岳廟是古代祠廟建筑空間處理的優(yōu)秀典范。依山就勢,利用山坡的傾斜,由南向北逐層增高,左右對稱,結(jié)構(gòu)方正,氣勢宏偉。既嚴肅整潔,又井井有條,與統(tǒng)治者的宮殿結(jié)構(gòu)相似,又獨具敬仰神仙的特色,而且,最為突出的特點,是以所供奉神仙的神階地位來確定殿宇的規(guī)格、結(jié)構(gòu)、方位、大小及環(huán)圍裝飾。玉皇大帝是道教中執(zhí)掌天庭的最高神,位居中央大殿,岳神為帝君,殿宇規(guī)模也相當宏偉,正殿均為黃色玻璃瓦頂,紅墻、黃瓦相同,卻分殿、寢、堂、閣、宇、門、亭不同的格調(diào),高下、尊卑等級森嚴。同時,又充分體現(xiàn)道學家的哲學思想,講究陰陽五行及天人感應(yīng),即法天、法地、法道、法自然。以自然的規(guī)律為依據(jù),以八卦的方位定角度,以子午線為中軸,坐北向南,日東日西,坎離對稱。木、火、金、水分居四方,與中央土相配。又按一陰二陽之理,開有三座門洞,以示三界。進入化山門,跳出三界外,身得五行,方為真正出家之人。同時,整個建筑群落又體現(xiàn)著儒家典型的禮制思想。除中岳廟之外,道教活動的另一重要場所就是漢武帝元封元年在萬歲峰下敕建的萬歲觀,寇謙之曾棲身、傳教于此。
這一時期,嵩山佛教發(fā)展的里程碑式的標志就是少林寺的創(chuàng)建和會善寺、嵩岳寺的興建。
中國佛教從開始就融合了中國固有的祭祀祖宗及天地的禮教人文因素,采用對稱風格,按中軸線布置,結(jié)構(gòu)嚴謹,氣勢磅礴。而以寺院前或中心造佛塔為標志。寺前有廊廡環(huán)繞,正中線前后為殿堂,旁為僧人居住院落。少林寺雖為跋陀所建,但因菩提達摩在此創(chuàng)立了“禪宗”,便更體現(xiàn)了“禪”的“伽藍七殿制”,即佛殿法堂、僧房、庫房、山門、西凈、浴室等。佛殿就是大雄寶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眾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殿內(nèi)正中供奉佛祖釋迦牟尼,為現(xiàn)世佛;左側(cè)供有過去佛,或稱前世佛——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側(cè)是未來世佛,即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殿內(nèi)東西山墻懸壁而立的是十八羅漢,屏后懸壁的是觀世音菩薩。法堂位于大雄寶殿后面,為高僧講經(jīng)說法之處,內(nèi)供佛祖。在法堂之后的最后一座大殿為千佛殿,殿內(nèi)繪有大型壁畫“五百羅漢朝毗盧”,形象生動,為世所罕見。僧房、庫房為僧人生活居住及食用器物的庫存之所。西凈是現(xiàn)在的衛(wèi)生間。浴室是佛家最為講究的地方,沐浴齋戒是朝拜之禮的首要之行,凡上殿先沐浴,是對佛祖的尊敬。山門則是整座寺院的大門,既是坐落朝向的標志,又是建筑群落的眼睛,更代表著寺院的規(guī)格氣勢。少林寺山門面洞三間,為單檐式歇山頂建筑,左右配以硬山式側(cè)門和“八字”外開墻,進入山門,迎面便是笑佛彌勒。笑容、笑姿、笑意,耐人尋味。
從“普光堂”向東是“塔院”。建有安葬跋陀的“遺身定塔”,為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后被兵亂戰(zhàn)火所焚。
“塔院”向東,即下方,為東方建筑,多為殿堂僧房等參禪、作課的僧侶活動建筑。
少林寺的北界在五乳峰腳下的山根處,南界即山門前的少溪河。所以,古有“深山藏古寺,碧溪鎖少林”之說。
嵩岳寺原本是宣武帝所建的離宮,是標準的宮殿式建筑,后捐作佛寺。建有鳳陽殿 、八極殿無量壽殿等。明帝時賜名閑居寺,“廣大佛剎,殫極國財”僧眾超過七百人。堂宇一千余間,建有十五層寶塔,東有七佛殿,西有定光佛堂,寺院最后有逍遙臺。據(jù)《綱目》所載,永平二年冬十一月,魏主宣武帝親講佛經(jīng)到此。于是稱永明閑居寺。沙門自西域來者三千余人,又另建永明寺一千余間于近旁,極巖壑土木之美,遠近承風,無不佞佛。明帝孝昌元年,胡太后削發(fā)出家,修道于閑居寺。大臣馮亮為宣武帝建造閑居寺后,自己也辭官在閑居寺附近建道場寺,隱居修煉其中,直到圓寂。
這一時期,與少林寺、嵩岳寺齊名,合稱嵩山“三大佛剎”的另一座寺院,是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的離宮,后改作佛寺,也曾叫閑居寺,后隋文帝賜名為“會善寺”。為澄覺禪師精心修煉之所,殿堂千余間,十分豪華壯麗。
另外,就是大德生禪師在嵩山顯要之處建造的“嵩陽寺”。禪師將“欲接引四生,卜茲福地,創(chuàng)立神場”。于太和八年歲次甲子,背依嵩峰,南臨廣陌,西帶浚澗,東接修林處,創(chuàng)造伽藍,筑立塔殿。計劃造干善靈塔25層,僅建了7層,后由門徒統(tǒng)倫和僧艷二位僧人完成,同時,又各建一座7層佛塔。截止到南北朝時期,盡管宗教文化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的碰撞的歷煉,時起時落,但基本上趨于定型,并相對穩(wěn)定。尤其佛教,真可謂“盛寺如林,高僧如云”。
作者:朱建章 袁俊峰
(責任編輯:韶萍)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
相關(guān)新聞
- 云臺山風光攝影展在韓國開幕 2009-12-10 8:45:05
- 豫劇二團梨園春演專場 金穗旅游卡會員戲癮過足 2009-12-7 9:55:11
- 滏口陘:豫冀通關(guān)瓷器古道 2009-12-1 10:23:13
- 聯(lián)合旅游年票《中部旅游之聲》展風采 2009-11-26 8:39:30
- 金穗中原旅游卡觀光團首次亮相梨園春 2009-11-23 11:17:01
- ·[交通]7條隧道貫穿中州大道 為老城與新區(qū)“解
- ·[交通]BRT車道多處受損太顛簸 整修還靠“打補
- ·[交通]十幾對列車晚點 鐵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氣]本周雷陣雨與高溫并存 局部將有高溫悶熱
- ·[天氣]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來三天依然陰雨
- ·[交通]中州大道綜合整治工程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