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生日和姑姑節(jié)
漢族把“六月六”作為節(jié)日可以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古人把六月初六這一天說是大禹的生日,《帝王世紀》云:“鯀納有莘氏,臆胸折而生禹于石紐,郡人以禹六月六日生,是日重修裸饗,歲以為常。”這樣的祭禹儀式,直到宋代還在舉行。民間更普遍的說法是把六月初六這天稱作“姑姑節(jié)”。這一天各家各戶都要把嫁出去的女兒、女婿接回家來,款待一番,再送回去。這一習俗傳說始于春秋時的晉國。晉國重臣狐偃是晉文公重耳的舅父,他跟隨重耳在國外流亡了19年,重耳回到晉國登上王位后,舉國上下皆尊敬狐偃。每年六月初六狐偃生日,人們便要為他祝壽獻禮。時間一長,狐偃居功自傲,有點昏昏然,而荒于政事。狐偃的女兒嫁給晉國大臣趙衰的兒子,趙衰見狐偃日趨傲慢,看在親家分上,就對狐偃進行勸說,狐偃不但不聽,反而諷刺挖苦,對趙衰奚落了一番。趙衰生性耿直,且身為大臣遭受如此屈辱,竟一氣而亡。趙衰的兒子發(fā)誓要殺死岳父,為父報仇。
第二年狐偃外出放糧,準備六月初六回家過生日,他的女婿也決心在給岳父祝壽的生日宴會上動手殺死狐偃。事情被妻子得知,她阻止不了,就連忙跑回娘家。把丈夫的打算告訴了母親,其母連夜給狐偃送信,讓他早作提防。
狐偃在放糧過程中,深入基層了解民情,對自己近幾年的過錯深有悔意。聽到這個消息后,他并不怪罪女婿,反而在六月初六生日這天,把女婿、女兒請回家當面賠禮認錯,從此他們翁婿、夫妻和好如初。狐偃知錯能改、深明大義的事情傳至民間后,大家爭相仿效。每年六月初六都請女兒、女婿回家團聚,久而久之相沿成俗,稱六月六為“姑姑節(jié)。
六月六曬紅綠與曬書節(jié)
民諺云:“六月六曬紅綠。”人們認為六月初六這一天曬過的衣服不會被蟲蛀,曬過的書則不會被蠹,因此每年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翻箱倒柜把各種衣物和書籍擺放在烈日下曝曬。夏日好天氣多得很,為什么單單要選中這一天,據說曬衣物源自周武王。
周武王伐紂,大會諸侯于河南孟津。然后率軍渡過黃河,屯兵于殷都朝歌之南郊。剛剛扎營落寨,忽然天降大雨,全軍上下衣服鎧甲,甚至周武王本人的衣服盡皆淋濕。次日,六月初六,天空放晴,驕陽似火,周武王下令全軍趁此機會晾曬衣物。于是數(shù)萬人馬的衣物曝曬于烈日之下,漫山遍野到處都放滿了。其中還有周武王夫人的衣裙,特別耀人眼目。當?shù)乩习傩兆匀灰惨罆,紅紅綠綠的衣物掛滿房前屋后。事后人們發(fā)現(xiàn)經過六月六這天晾曬的東西,可以避免霉變蟲蛀,于是六月六曬衣物的習俗和“六月六曬紅綠”的諺語便流傳了下來。還因為這一天曬衣物是由周武王開始的,乃稱之曰“曬龍袍節(jié)”。
六月六曬書,上溯可引自唐代玄奘和尚西天取經歸來,經書被水浸濕,在岸邊曬書之事。但是不是六月六那天的事,尚待考證。真正六月六曬書,大概起自明代,每至六月六,士子皆曝書,清代書畫家潘弈雋曾有一首六月六曬書詩:“三伏乘朝爽,閑庭散舊編。如游千載上,與結半生緣。讀喜年非耋,題驚歲又遷。呼兒勤檢點,家世只青氈。”(見《三松堂詩文集》),寫的就是六月六日他帶領兒女曬書,邊曬邊翻看,感嘆時光空流的情景。
六月六敬天狗和看谷秀
中國自古是個以農業(yè)為主的國家,節(jié)日也大都和農業(yè)有關,在南方種稻地區(qū)曾流傳一個六月六仙狗為人間送稻種的故事:說的是仙狗見人間依靠漁獵度日,十分辛苦,趁諸神不備之際,在稻種堆中放開身子打了幾個滾,讓全身粘滿了稻種,然后私離天界來到人間,搖身變?yōu)橐粋老者,將稻種送給一個農夫,并告訴他種植方法。農夫自是十分感動。當他剛剛接過稻種,正要作謝時,天空中忽然雷鳴電閃,烏云翻滾,瓢潑般大雨傾瀉下來。農夫見那老者痛得在地上打滾,不知所措。但那老者還是示意農夫,趕緊離開此地,保護好稻種。一陣閃電雷鳴之后,雨過天晴,待農夫看那位老者時,卻是一條被雷電劈死的狗,并投胎變成了一條人間的狗。農夫看在眼里,記在心間,他第二年適時播下稻種,精心耕作,秋季果真收獲了稻谷。為了感謝仙狗送稻種之恩德,每年收獲之后,六月六這一天,家家戶戶都煮新米飯,而這一餐新米飯一定要先盛一滿碗,上邊再放上一塊肉喂狗,然后才全家嘗新。
北方地區(qū)過去不種稻子而種谷子,雖沒有敬仙狗的習俗,卻有一句俗語叫做“六月六,看谷秀”。說明谷子已經孕穗,提醒人們抓緊時間,進行田間管理,秋季就要豐收在望了。
起源于開封的天貺節(jié)和崔真君誕辰
公元997年3月,宋太宗逝世,太子趙恒即位,為宋真宗。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遼蕭太后及遼圣宗親率大軍20萬來犯,前鋒來至澶州(今河南濮陽),告急文書像雪片一樣飛至汴京。大臣們議論紛紛,一片混亂。在新任宰相寇準和高瓊的勸說和堅持下,宋真宗御駕親征。這時遼軍已三面包圍了澶州,宋軍就在遼軍迎面要害地段埋伏箭弩,專等遼軍來攻。恰好遼軍主將蕭達蘭帶幾名騎兵前來察看地形,宋軍萬弩齊發(fā),蕭達蘭中箭喪命,宋軍乘勝追擊,到達澶州北城。各路大軍眼望真宗天子的黃龍大旗,士氣更加高漲,宋真宗也信心倍增,建營布防,準備和遼軍大干一場?删驮谶@個時候,遼方蕭太后派來的使臣來到真宗行營所在,提出只要宋朝割讓部分土地,雙方就可以停戰(zhàn)議和。對于這種無理要求,本應據理駁斥,樹立天朝威嚴。怎奈真宗求和心切,不聽寇準等人的勸阻,當即派使者曹利用去遼營議和。還交代曹可以答應賠款的條件?軠试谝慌月犞睦锸蛛y過。但又不好當面提反對意見,只好在曹領旨出行前,對曹吩咐:“賠款敢超過銀30萬兩,回來我要你的人頭。”
曹利用深知寇準的厲害,在遼營只敢答應銀30萬兩的賠款,回來向真宗報告,真宗反認為曹利用能干,為他省了錢。根據這個協(xié)議,宋每年給遼絹20萬匹、銀10萬兩,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澶淵之盟”。就是這樣一個屈辱的盟約換來了暫時的和平。為了掩飾真相,真宗接受親信的建議,兩次玩弄降天書的把戲,定六月初六為“天貺節(jié)”。這一天京師斷屠,百官引香上清宮。“貺”,賜也;天貺,天賜和平也。就是這樣一個“天貺節(jié)”在東京實行了120多年,直到徽、欽二帝北擄,北宋終結方才停止。
回過頭再說,當金人兵臨城下,汴京危急,宋徽宗禪讓,欽宗即位時,曾急召宗澤進京,派為計議使赴金營議和。中途又恐宗澤耿直,壞了朝廷的求和大計。又撤了宗澤的計議使,改派為河北磁州知州。宗澤在磁州招募義勇,繕城制械,加強防守,金兵久攻不下,乃繞道南下直攻東京。欽宗被迫派九弟康王趙構前往金營。名為求和,實為人質。趙構途經磁州,宗澤對他細陳利害,極力勸阻其前往金營。趙構半信半疑,宗澤偕趙構前往磁州崔府君(東漢時人)廟占卜。得“不往”,遂留下。后趙構得為兵馬大元帥,北宋亡后又即皇帝位。乃敕封崔府君為護國顯應福普佑真君。每年六月初六真君誕辰,差使降香、設醮、致祭。建炎元年(靖康二年)六月十日,高宗任命宗澤為龍圖閣學士、權知開封府尹;八月五日又改授延康殿學士、東京留守兼開封府尹,將此俗引入開封,每年六月六日天貺節(jié)改祭崔真君。
“六月六吃炒面”是怎么回事
歲月流逝,什么六月六是大禹生日、太陽生日、崔真君誕辰的傳說,都顯得遙遠而陌生,什么“姑姑節(jié)”、“曬書節(jié)”也已不為人們所理睬,起源于開封并流行了120多年的“天貺節(jié)”,連開封人知道它的怕也不多了。在上世紀20年代,流行于開封的只剩下“六月六,看谷秀”這一句話和“六月六,吃炒面”這碼子事了。“看谷秀”表明人們盼望豐收,而“吃炒面”是怎么回事,還需要在這里加以說明。
農歷六月初六,新麥收獲不久,把用新麥磨成的白面放在鍋里炒熟了,就叫“炒面”,簡單而易行,吃時加開水攪拌就可以了;蛳』虺怼⒒蛱(加糖)或咸(加鹽),悉聽尊便,沒有開水的時候,干吞幾口,照樣可以充饑,炒面在過去的年代里,確實是個好東西。但為什么六月六吃炒面?有沒有什么來由?我曾經詢問過一些人,也查閱不少資料,都沒有找到合理和滿意的答案來,好像也沒聽說外地有六月六吃炒面的習俗,因為這是開封人的又一項創(chuàng)造。為什么?后來我明白了,原來這是飽經戰(zhàn)亂及黃河水患等災難之后,開封先民們積累下來的一條經驗:在過去沒有什么煉乳、餅干、方便面的時代,遇上戰(zhàn)亂、水災,外出時帶上一袋“炒面”,吃起來非常方便,經濟實惠。
現(xiàn)代許多年輕人怕是連什么是“炒面”都不知道了,更不會明白為什么要吃“炒面”,更別說“六月六”的起因和由來,以及那么多的演變過程。這既是現(xiàn)代物質文明的進步,也是歷史知識的缺失,是為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