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蕭衍
中國歷史上的帝王,有縱情聲色犬馬的,有一心勵精圖治的,有馳騁疆場、喜好武功的,而“以佛化治國”以至到佛寺里舍身為奴的,卻只有一個,這就是南朝梁武帝蕭衍。
蕭衍早年以武功起家,信奉道家學說,后皈依了佛門,成為虔誠的佛門弟子。他曾下詔令全民奉佛。在梁一代佛教成為時尚。湯用彤先生總結說;“南朝佛教至梁武帝而全盛。”以至于梁朝的半壁江山內(nèi),佛寺達2846座,僧尼有82萬余人。更為難得的是身為天子的梁武帝身體力行。據(jù)載,梁武帝到了晚年,一天只吃一頓飲,肉食一絲不沾,只吃豆類的湯菜和糙米飯。50歲時,他又斷絕房事,遠離嬪妃。平時,他穿的是極樸素的便服,不喝酒.不聽音樂。除非是祭祀宗廟,不舉行任何大會、餐宴。梁武帝的所作所為,完全是一個守持佛教戒律的信徒。
梁武帝佛學造詣很深,廣交當時的著名有道高僧,這開了帝王的先例。他還主持并親手編輯并注釋佛經(jīng),多次親自登堂講授佛經(jīng),舉行法會等等。佛教傳入日本、朝鮮,也在這個時期。梁武帝還四次入寺舍身,在寺內(nèi)只穿法服,除此以外的一切物件,一概摒除。最短的一次是四天,第四次最長,有51天,“四月庚午,群臣以錢一億萬奉贖皇帝菩薩”。這在史料上有記載。
梁武帝多才多藝,擅長詩詞歌賦,早年就以名士和才子著稱,是個典型的文人皇帝。這種文人性格可能是他如此篤信佛教的一個主要原因,也導致了急功近利貿(mào)然北伐,最終亡國身死。如同后人對南唐后主李煜的嘆息之語:“作個詞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梁武帝的悲哀,大概也相似。
二、楊堅
統(tǒng)一中國、結束亂世的隋朝開國皇帝楊堅,他奉佛是有著深刻的個人背景的。隋文帝從降臨人世,便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出生在佛教寺廟里,從小父母就把他寄托給僧尼撫養(yǎng),主要由一個叫智仙的尼姑照看他,一直在寺廟里生活了13年。以后做了皇帝,他也時常對臣下講起自己幼年時代的這段佛門生活,毫不避諱。暗文帝還令史官為撫育自己的尼姑作傳,對自己生活過的尼寺大加修繕。據(jù)載,仁壽元年,文帝令天下各州,凡舍利塔內(nèi)均作神尼智仙像,就是因為他少時得智仙育養(yǎng)的緣故。隋文帝常對群臣感慨:我興由佛法。
由于北周武帝的禁佛政策,隋朝初期佛教尤其是在中原,已經(jīng)面臨存亡問題。隋文帝對于佛教的恢復,為佛教在中國的正式化、國家化、制度化出力不小。此外,隋文帝在五臺山大建佛寺,使其成為中國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著名的少林寺曾經(jīng)一度毀于北周,經(jīng)隋文帝重建,得以復興。
三、武則天
如果說楊堅是尼庵里長大的皇帝,武則天則可以稱佛門里走出來的女皇了。她出生官宦之家,14歲那年入宮,當了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后,武則天走出唐宮,來到感業(yè)寺,削發(fā)為尼。這當中,究竟是什么原因,眾說紛紜。不久之后,愛慕已久的高宗就將其接回宮內(nèi)為妃,后又冊封為后,開始參與朝政,直到后來垂簾聽政,再到改國號為周,自立為帝,成為女主。
佛像雕塑在武則天時期達到了高峰,龍門石窟就是典型代表。甚至有人猜測,其中最有名的那座盧舍那佛像就是武則天本人。80卷《華嚴經(jīng)》譯本也是武則天親自作序。武則天奉佛,更多的目的是為自己廣積功德,她個人似乎更偏好道教,如其“玄元皇帝”的封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