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青北白”的倒下
http://www.b6man.com 2011-7-25 來源:大河報 點擊:次
引子
洹水發(fā)端于林慮山。
洹水亦名洹河,自西向東,左突右旋,委蛇而入古都安陽。 水入安陽,洹河亦稱“安陽河”。 抗日戰(zhàn)爭之前,洹水百舸爭流,千帆競渡,航運十分發(fā)達(dá)。水上也有許多座老橋,其中安陽橋是最寬最長的石拱橋。 東望齊魯,西倚太行,北臨幽燕,南連中原,安陽向來是豫北重鎮(zhèn)。
一橋架南北。 安陽橋是古官道跨越洹水的唯一通道。 陸路、水路于此交會。
安陽橋,最早見于五代后晉!顿Y治通鑒》云:開運二年(945年),(后)晉與契丹對峙,晉將張從恩退守黎陽(今?h),“留步兵五百守安陽橋。夜四鼓,知相州事符彥倫謂將佐曰:‘此夕紛紜,人無固志,五百弊卒,安能守橋!’”
商之殷、秦之安陽、魏(北魏)之相州、金之彰德府,洹水兩岸的這片土地,在朝代變遷中屢易其名;但是,洹水之上的安陽橋,自結(jié)橋以降,恒久不變其名。
站在安陽橋上,憑欄放眼西望:西北500米,是洹上垂釣、委蛇于中國“走向共和”的袁世凱的葬身之地——袁林;西南500米,是鋼筋水泥鑄造的城市叢林,林立的高樓下,埋葬著一座中國陶瓷史上承上啟下的著名瓷窯——相州窯;正西2500米,是殷商中興之都、中國文字發(fā)源地、世界文化遺產(chǎn)——殷墟。
安陽橋畔,總與中國大變局相伴…… 初名“安陽窯”,隋青瓷窯址 殷墟、袁林、相州窯。 安陽橋畔,1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nèi),竟然云集著破解中國大變局迷局的三把鑰匙。
殷墟,無需贅言。它的科學(xué)發(fā)掘,是二十世紀(jì)中國考古學(xué)最偉大的成就;它的橫空出世,揭開了商王朝乃至中國青銅時代的諸多秘密。 袁林,妙就妙在一個“林”字,妙就妙在袁林建筑群仿明清帝陵建筑形制而規(guī)模略小,袁氏墓冢仿美國第十八任總統(tǒng)格蘭特濱河廬墓形制而在洹水之上。妙就妙在南京有中山陵,安陽卻只是個袁林。
袁世凱是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tǒng),也是中華帝國最后的洪憲皇帝。 “扶柩回籍,葬我洹上”——歸葬袁世凱的這個古怪墓園,也許折射著那個時代中國人祈盼走向共和的一種愿景,映射著袁世凱在那個時代進(jìn)退兩難的某種心路。
與袁林隔水相望的,就是相州窯遺址。 袁林選址之際,相州窯遺址只是一個尋常小土丘,沒有顯露有關(guān)相州窯的任何信息。 但是,倘若沒有這個小土丘的話,袁林也許不會奠位于此。 袁林面臨洹水,背靠韓陵,東接官道,西依京廣鐵路。 韓陵就是韓陵山,在袁林正北約5公里處,“韓陵秋霽”是“安陽八景”之一。 背靠韓陵,南臨洹水,以洹水對岸的相州窯遺址小土丘為案山,是袁林選址的一大關(guān)鍵。 只是,小土丘被考古確認(rèn)為相州窯遺址,是在1974年,已然過了一個甲子,一個輪回。
但是,1974年由河南省博物館(今河南博物院)、安陽地區(qū)文化局主持在此進(jìn)行的考古試掘,將安陽的這一“隋代瓷窯遺址”定名為“安陽窯”。
《河南安陽隋代瓷窯址的試掘》這樣寫道:“1974年2月,安陽地區(qū)革命委員會、計劃委員會等單位,在安陽市北郊安陽橋南洹河之濱進(jìn)行基本建設(shè)工程時,發(fā)現(xiàn)古代瓷窯一處。根據(jù)地面調(diào)查與初步鉆探的結(jié)果,窯址所在地原為一片小丘,北面瀕臨洹河,隔河與安陽橋村相望。窯址南北長約350米、東西闊約260米,面積達(dá)90000平方米。堆積層一般厚1米左右。最厚的達(dá)1.5米。當(dāng)時這兒應(yīng)是一處具有相當(dāng)規(guī)模的瓷窯遺址……這次對安陽窯址的試掘面積不大,共出土窯具、瓷器、裝飾品、明器等殘損的和完整的四百件。還發(fā)現(xiàn)有瓷土和釉藥(釉料)等原材料……安陽窯的勃興和北齊時期冀南豫北地區(qū)所出現(xiàn)的短暫的社會安定現(xiàn)象是分不開的……隋安陽窯址的發(fā)現(xiàn),也具體展示了在一千三百年前的隋代,勞動人民在燒制青瓷工藝方面的卓越成就與創(chuàng)造才能。”
作為隋代瓷窯,“安陽窯”與其他早期瓷窯一樣,文獻(xiàn)不載,史籍不名。 因此,依據(jù)考古學(xué)慣例,將之稱為“安陽窯”。 再名“相州窯”,也是隋白瓷窯址。唐代瓷器之概貌,一言以蔽之,就是“南青北白”。
茶圣陸羽在《茶經(jīng)》中將“南青北白”并尊,形容越窯青瓷“類冰”、“類玉”,邢窯白瓷“類銀”、“類雪”。陸羽,只是以一個飲茶者的身份,從茶器的角度審視了一下大唐瓷器。
因為《茶經(jīng)》影響深遠(yuǎn),瓷窯之類的“工場”正史不載不記,因此說起唐代的瓷器,也就剩下個“南青北白”:似乎北方不燒青瓷,南方不燒白瓷了。
這一觀念,成為一種桎梏,甚至左右了學(xué)界的思維:一說青瓷,就在南方,已然形成習(xí)慣,不能改易;一說北方,就是瓷業(yè)起步較晚,白瓷出現(xiàn)之前,沒有燒制青瓷的習(xí)慣。
其實,北方哪能不燒青瓷呀! 不燒青瓷,北方豈能一下子燒出白瓷! 不燒青瓷,中原地區(qū)在趙宋一代豈能一下子燒出青瓷的珠穆朗瑪峰——汝窯、鈞窯! 所謂青瓷,就是器面施以青色釉的瓷器。
青瓷色調(diào),主要是釉料中含有氧化鐵,在還原焰氣氛中焙燒形成的。 在宋代汝窯、鈞窯、耀州窯等名窯之前,“還原焰氣氛”燒窯,恐怕還不是窯工的一種自覺。
所謂“還原焰氣氛”,說白了,就是“供氧不足”,就是燒窯時因為窯內(nèi)空氣供給不足、燃燒不完全而產(chǎn)生的一種火焰氣氛。 起初,“還原焰氣氛”完全是鼓風(fēng)、燃料、窯爐、材料等的缺陷造成的,人類的智慧與技術(shù)還沒有達(dá)到不讓窯火“還原”的水平。
因此,早在商周時期,燒出的都是原始青瓷。 目前,在河南鄭州、安陽、洛陽、鞏義、偃師,河北藁城,北京,陜西西安,山東益都,安徽屯溪,江蘇南京、丹徒等地商周遺址和墓葬中,先后都出土了許多原始青瓷或殘片?茖W(xué)測定,它們基本上具備瓷器的特征,但與其后比較成熟階段的青瓷相比,還帶有“原始性”:如胎料中雜質(zhì)較多,釉色還不夠穩(wěn)定,故稱之為“原始青瓷”。
但是,就是后來比較成熟的青瓷,還是因為含鐵不純、不穩(wěn)定,“還原焰氣氛”不充足、不能自我把握,還是青中閃現(xiàn)黃色、黃綠色、褐綠色等。 汝窯、鈞窯等青瓷,則是人類相對自由把控“還原焰氣氛”之下的巔峰之作。 其實,瓷器就是一把土。 一部陶瓷發(fā)展史,就是人類以火“攻”土的歷史。 地球上泥土或巖石中,含鐵廣泛。 一部陶瓷發(fā)展史,也是人類以火“攻”鐵的歷史。
在基本把握青瓷燒造的基礎(chǔ)上,把釉料中鐵的成分提煉出來或控制在一定的比例內(nèi),再提高掌控火的能力,以“氧化焰氣氛”燒制瓷器,白瓷就誕生了。
洹水發(fā)端于林慮山。
洹水亦名洹河,自西向東,左突右旋,委蛇而入古都安陽。 水入安陽,洹河亦稱“安陽河”。 抗日戰(zhàn)爭之前,洹水百舸爭流,千帆競渡,航運十分發(fā)達(dá)。水上也有許多座老橋,其中安陽橋是最寬最長的石拱橋。 東望齊魯,西倚太行,北臨幽燕,南連中原,安陽向來是豫北重鎮(zhèn)。
一橋架南北。 安陽橋是古官道跨越洹水的唯一通道。 陸路、水路于此交會。
安陽橋,最早見于五代后晉!顿Y治通鑒》云:開運二年(945年),(后)晉與契丹對峙,晉將張從恩退守黎陽(今?h),“留步兵五百守安陽橋。夜四鼓,知相州事符彥倫謂將佐曰:‘此夕紛紜,人無固志,五百弊卒,安能守橋!’”
商之殷、秦之安陽、魏(北魏)之相州、金之彰德府,洹水兩岸的這片土地,在朝代變遷中屢易其名;但是,洹水之上的安陽橋,自結(jié)橋以降,恒久不變其名。
站在安陽橋上,憑欄放眼西望:西北500米,是洹上垂釣、委蛇于中國“走向共和”的袁世凱的葬身之地——袁林;西南500米,是鋼筋水泥鑄造的城市叢林,林立的高樓下,埋葬著一座中國陶瓷史上承上啟下的著名瓷窯——相州窯;正西2500米,是殷商中興之都、中國文字發(fā)源地、世界文化遺產(chǎn)——殷墟。
安陽橋畔,總與中國大變局相伴…… 初名“安陽窯”,隋青瓷窯址 殷墟、袁林、相州窯。 安陽橋畔,1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nèi),竟然云集著破解中國大變局迷局的三把鑰匙。
殷墟,無需贅言。它的科學(xué)發(fā)掘,是二十世紀(jì)中國考古學(xué)最偉大的成就;它的橫空出世,揭開了商王朝乃至中國青銅時代的諸多秘密。 袁林,妙就妙在一個“林”字,妙就妙在袁林建筑群仿明清帝陵建筑形制而規(guī)模略小,袁氏墓冢仿美國第十八任總統(tǒng)格蘭特濱河廬墓形制而在洹水之上。妙就妙在南京有中山陵,安陽卻只是個袁林。
袁世凱是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tǒng),也是中華帝國最后的洪憲皇帝。 “扶柩回籍,葬我洹上”——歸葬袁世凱的這個古怪墓園,也許折射著那個時代中國人祈盼走向共和的一種愿景,映射著袁世凱在那個時代進(jìn)退兩難的某種心路。
與袁林隔水相望的,就是相州窯遺址。 袁林選址之際,相州窯遺址只是一個尋常小土丘,沒有顯露有關(guān)相州窯的任何信息。 但是,倘若沒有這個小土丘的話,袁林也許不會奠位于此。 袁林面臨洹水,背靠韓陵,東接官道,西依京廣鐵路。 韓陵就是韓陵山,在袁林正北約5公里處,“韓陵秋霽”是“安陽八景”之一。 背靠韓陵,南臨洹水,以洹水對岸的相州窯遺址小土丘為案山,是袁林選址的一大關(guān)鍵。 只是,小土丘被考古確認(rèn)為相州窯遺址,是在1974年,已然過了一個甲子,一個輪回。
但是,1974年由河南省博物館(今河南博物院)、安陽地區(qū)文化局主持在此進(jìn)行的考古試掘,將安陽的這一“隋代瓷窯遺址”定名為“安陽窯”。
《河南安陽隋代瓷窯址的試掘》這樣寫道:“1974年2月,安陽地區(qū)革命委員會、計劃委員會等單位,在安陽市北郊安陽橋南洹河之濱進(jìn)行基本建設(shè)工程時,發(fā)現(xiàn)古代瓷窯一處。根據(jù)地面調(diào)查與初步鉆探的結(jié)果,窯址所在地原為一片小丘,北面瀕臨洹河,隔河與安陽橋村相望。窯址南北長約350米、東西闊約260米,面積達(dá)90000平方米。堆積層一般厚1米左右。最厚的達(dá)1.5米。當(dāng)時這兒應(yīng)是一處具有相當(dāng)規(guī)模的瓷窯遺址……這次對安陽窯址的試掘面積不大,共出土窯具、瓷器、裝飾品、明器等殘損的和完整的四百件。還發(fā)現(xiàn)有瓷土和釉藥(釉料)等原材料……安陽窯的勃興和北齊時期冀南豫北地區(qū)所出現(xiàn)的短暫的社會安定現(xiàn)象是分不開的……隋安陽窯址的發(fā)現(xiàn),也具體展示了在一千三百年前的隋代,勞動人民在燒制青瓷工藝方面的卓越成就與創(chuàng)造才能。”
作為隋代瓷窯,“安陽窯”與其他早期瓷窯一樣,文獻(xiàn)不載,史籍不名。 因此,依據(jù)考古學(xué)慣例,將之稱為“安陽窯”。 再名“相州窯”,也是隋白瓷窯址。唐代瓷器之概貌,一言以蔽之,就是“南青北白”。
茶圣陸羽在《茶經(jīng)》中將“南青北白”并尊,形容越窯青瓷“類冰”、“類玉”,邢窯白瓷“類銀”、“類雪”。陸羽,只是以一個飲茶者的身份,從茶器的角度審視了一下大唐瓷器。
因為《茶經(jīng)》影響深遠(yuǎn),瓷窯之類的“工場”正史不載不記,因此說起唐代的瓷器,也就剩下個“南青北白”:似乎北方不燒青瓷,南方不燒白瓷了。
這一觀念,成為一種桎梏,甚至左右了學(xué)界的思維:一說青瓷,就在南方,已然形成習(xí)慣,不能改易;一說北方,就是瓷業(yè)起步較晚,白瓷出現(xiàn)之前,沒有燒制青瓷的習(xí)慣。
其實,北方哪能不燒青瓷呀! 不燒青瓷,北方豈能一下子燒出白瓷! 不燒青瓷,中原地區(qū)在趙宋一代豈能一下子燒出青瓷的珠穆朗瑪峰——汝窯、鈞窯! 所謂青瓷,就是器面施以青色釉的瓷器。
青瓷色調(diào),主要是釉料中含有氧化鐵,在還原焰氣氛中焙燒形成的。 在宋代汝窯、鈞窯、耀州窯等名窯之前,“還原焰氣氛”燒窯,恐怕還不是窯工的一種自覺。
所謂“還原焰氣氛”,說白了,就是“供氧不足”,就是燒窯時因為窯內(nèi)空氣供給不足、燃燒不完全而產(chǎn)生的一種火焰氣氛。 起初,“還原焰氣氛”完全是鼓風(fēng)、燃料、窯爐、材料等的缺陷造成的,人類的智慧與技術(shù)還沒有達(dá)到不讓窯火“還原”的水平。
因此,早在商周時期,燒出的都是原始青瓷。 目前,在河南鄭州、安陽、洛陽、鞏義、偃師,河北藁城,北京,陜西西安,山東益都,安徽屯溪,江蘇南京、丹徒等地商周遺址和墓葬中,先后都出土了許多原始青瓷或殘片?茖W(xué)測定,它們基本上具備瓷器的特征,但與其后比較成熟階段的青瓷相比,還帶有“原始性”:如胎料中雜質(zhì)較多,釉色還不夠穩(wěn)定,故稱之為“原始青瓷”。
但是,就是后來比較成熟的青瓷,還是因為含鐵不純、不穩(wěn)定,“還原焰氣氛”不充足、不能自我把握,還是青中閃現(xiàn)黃色、黃綠色、褐綠色等。 汝窯、鈞窯等青瓷,則是人類相對自由把控“還原焰氣氛”之下的巔峰之作。 其實,瓷器就是一把土。 一部陶瓷發(fā)展史,就是人類以火“攻”土的歷史。 地球上泥土或巖石中,含鐵廣泛。 一部陶瓷發(fā)展史,也是人類以火“攻”鐵的歷史。
在基本把握青瓷燒造的基礎(chǔ)上,把釉料中鐵的成分提煉出來或控制在一定的比例內(nèi),再提高掌控火的能力,以“氧化焰氣氛”燒制瓷器,白瓷就誕生了。
作者:
(責(zé)任編輯:admin)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
相關(guān)新聞
- 河南商丘的來歷 2011-11-16 10:58:11
- 百年德化街 尋根老鄭州 2011-10-10 9:28:52
- 拙中寓巧的皮影戲 2011-7-21 10:14:16
- 綠釉陶望樓 2011-7-18 9:08:04
- 瓦坡,北宋時的“小香港” 2011-7-8 10:06:03
- ·[交通]7條隧道貫穿中州大道 為老城與新區(qū)“解
- ·[交通]BRT車道多處受損太顛簸 整修還靠“打補
- ·[交通]十幾對列車晚點 鐵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氣]本周雷陣雨與高溫并存 局部將有高溫悶熱
- ·[天氣]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來三天依然陰雨
- ·[交通]中州大道綜合整治工程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