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公堤是開封區(qū)域的一段9公里長的黃河大堤,人稱“林公堤”。它是清朝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由民族英雄林則徐主持修建的。此前一年,林則徐因在廣東虎門銷煙遭革職查辦,被發(fā)配到新疆的伊犁。林則徐行至江蘇揚州時,黃河在開封張家灣決口的消息傳到京城。經大學士王鼎舉薦,道光皇帝令林則徐轉往開封協(xié)助治水——因為林則徐還是一位了不起的治水專家。
林則徐日夜兼程趕到開封時,開封城已被洪水圍困了兩個多月。洪水沖毀了開封的護城堤,滾滾入城,城內水深數(shù)尺,一片汪洋。又加上連日大雨,開封城中的百姓身無干衣,腹無粒米,哭聲震天。林則徐在開封目睹黃河水患,悲憤寫道:“尺書來,汴堤秋,嘆息滔滔注六州。鴻雁哀聲流野外,魚龍驕舞到城頭。誰輸決塞宣房費,況值年儲仰屋愁。江海澄清定何日,憂時頻倚仲宣樓。”林則徐帶領開封的百姓奮力搶險。由于洪水兇猛,有些官員竟然提出要棄堤遷城,林則徐嚴厲斥責了這些官員,決心不惜一切代價保住開封城。
此次黃河開封段的決口寬300多丈,浪高兩丈有余,水勢兇猛。林則徐反復察看地形,帶領軍民先在被沖開的河床高灘處開挖挑河,堵住急流,然后在決口處建起三條大壩,向中間圍堵。歷時5個多月,動用數(shù)萬人力,終于使黃河回歸故道,保住了被洪水圍困8個月之久的開封城。堵口成功后,大學士王鼎打開了那份注明“于合龍日開讀”的圣旨,上面寫的竟是“林則徐于合龍后,著仍往伊犁”。林則徐在開封與王鼎灑淚相別,又踏上了漫長的發(fā)配之路。當時的開封知府鄒鳴鶴慨然說:“有人能救林則徐者,酬萬金。”林則徐離開開封時,百姓傾城出動,灑淚相送。公道自在人心,在皇帝眼中,林則徐是罪人,在百姓心目中,林則徐卻是功臣。王鼎回到北京后,強烈要求免除林則徐的充軍之罪。道光皇帝不聽,須發(fā)皆白的王鼎最后只好以死相諫,自縊于圓明園。“傷心知己千行淚,灑向平沙大幕風。”王鼎的死讓林則徐悲痛萬分,他病倒在發(fā)配的路上。開封的百姓感念林則徐治水的功績,把他主持修建的黃河大堤命名為“林公堤”,表達了對林則徐的敬仰之情。
如今,開封的林公堤綠樹成蔭,清風撲面,這里的黃河河道寬闊,水流平緩,泥沙大量淤積,河床已高出開封市區(qū)地面10余米。由于林公堤經過不斷增筑,這里的一段河流已經成了世界上最高的懸河。

林則徐